序2
水立方建成之後,我不再做設計,全身心投入公司的管理工作。公司擁有近兩千名建築師和工程師,我深知在這樣一個由知識工作者組成的公司裏,公司的業績、團隊的創造力和工作的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員工是否處於愉快、安全、自如、和諧的心境之中。而在當今的城市生活中,擁有這種心境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
人的幸福與滿足取決於我們的內心世界,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可能存在某些模式,阻礙我們的生命走向圓滿。這些有阻礙作用的模式,多半形成於我們兒時受到的一些刺激和傷痛,又在我們以後的生活境遇中不斷地鞏固和加強,最終形成了我們的行為模式。有人講,與父母的關係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它決定了人生的大部分內容。對每個人來講,在與父母的關係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值得改善的地方。
每年春節期間,總有同事在聊天時提到,假期回父母家時會感到某種莫名的焦慮和壓力;還有同事經常抱怨在配偶關係、子女教育上與父母的衝突。大家都覺得父母的意誌與自己個人生活空間之間存在一些需要小心處理的內容,要耗費很多心思和精力。有這些現象的同事,往往自身也無法進入到一種舒展的生命狀態。我發現,還有一些同事可能沒留意到與父母之間的問題,也習慣了與父母的互動模式,但在工作中會表現出一些狀況,比如對變化的過分擔憂,對上司的過分依賴,對下屬的過分控製,對完美的過分苛求,對同事的過分攀比,對環境的過分敏感等,阻礙了他們創造力的發揮及自身的學習和提高,反映的是他們內心的種種深層恐懼、缺少安全感和自信。詳細了解後更能發現,他們背後很可能有一位過於嚴厲苛刻的父親或母親,或者先天缺乏父母愛的滋養與嗬護。這是非常普通的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呢?馬寧的這兩本書中有許多類似的案例,介紹了很多內心模式與原始傷痛之間的關聯,並詳細地告訴讀者,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當然,我們作為成人,了解這一切不是為自己的不足尋找借口,也不是因此責怪我們的父母,其意義在於令自己更加成熟、客觀地麵對自我;同時,因為一顆愛孩子的心,我們不希望讓孩子重蹈自己的傷痛。所以從我們開始,嚐試著停止無意識中夾雜在愛中的傷害模式——不論是對孩子還是對自己,都是非常需要探討和學習的。
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孩子有太多的要求,告訴孩子“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孩子被迫認為隻有做到大人要求的結果,自己才是被認可和被接受的。長此以往,孩子就喪失了天生的自我認知,終日活在別人的標準中,無法做到人格的獨立與自信。
馬寧的兩本書還講述了如何與孩子進行真正的愛的互動,從中還可以反觀我們自己的生命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從而覺察與領悟我們自己,去接受與欣賞自己的傷痛與恐懼,從中承擔自身成長的責任,讓生命舒展起來。這樣才可以讓我們的父母享有更加圓滿幸福的人生,讓我們的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在他們邁出人生的每一步時,擁有愛的力量。
對我個人來講,從書中可以得到一些知識,讓我在工作中更加理解別人,也增加了一些與親人溝通的能力。
所以,謝謝馬寧。
水立方總設計師
中建國際(深圳)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趙小鈞先生
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