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誘惑 九、孟買(2 / 3)

後來雷淑娟帶著另一撥人又去了一趟印度,去了瓦拉納西,看到了印度教徒在恒河邊焚屍火葬,導遊是阿克伯定;王季華也是又去過一趟的,去了南印度,看到了更原始的印度本土雕塑,導遊是阿米夏。前不久我們這撥人在鄭爽老師家碰頭,王季華提議,下次我們再一起去印度境內的克什米爾,我們全拍手讚同,歡呼雀躍,突然搞得鄭老師家的5隻花貓全莫明其妙,以為我們發瘋了。

那天晚上,王季華的先生John沒有來,說是嫌我們不講英語,可能是怕我們過於吵鬧。我們也確實容易激動,容易失去理智,不然不會花那麼多錢去一趟印度,更不會去了還去。

小貼士

在新德裏長大的卓瑪

我是在拉薩八廓街認識這位藏族姑娘的。去年她32歲,小時候一直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讀書,懂印地語、英語、藏語和漢語,我們能夠直接交談。10年前她從印度來拉薩做生意,以後每三五個月回一趟新德裏進印度貨。她的小店裏有印度的椰子油、染發劑、潘加比、羊絨披肩。她說她在印度時跟父母一同居住於藏族聚居區,能夠買得到牛肉吃。並說直到現在,沒有一個土生土長的印度人來拉薩做買賣。我在卓瑪那裏買了一副耳環、兩個吊墜、一支搽臉油,她說耳環是按新德裏的批發價賣給我的。

菩提伽耶

印度重要佛教聖地之一,位於比哈爾邦的格雅縣境內。當年釋迦牟尼雲遊此地,在這兒的一片樹林裏苦修6年,雖然最後形容枯槁,但未能悟得解脫之道。此後他放棄苦修,去尼連禪河沐浴,洗去一身汙垢。一次喝了一位牧羊女給他的乳粥之後,坐在一棵菩提樹下獨自靜思,發誓若不能大徹大悟,就永遠這麼坐著不動。結果堅持了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在一個月圓之夜悟得了正道,一舉成為佛陀。

妻子不得對丈夫直呼其名

在印度,女人忌諱叫丈夫的名字。如果一個男人名叫“穆裏拉吉”,那麼他妻子就不能提“穆裏”(蘿卜)這個詞。如果去菜市場買菜要買蘿卜,隻能說買那種圓的帶葉子的東西,不能直接說穆裏。一則經典笑話是,一對印度夫妻乘火車旅行,火車靠站時丈夫下車去打水,結果車開了給落在車站上了。妻子在下一站下車,查票員問她要票,她說她的“他”在上一站下車打水時沒能上得了車,車票在“他”手裏。查票員問:“他叫什麼名字?我們可以給他打電話。”那個女人說:“他的名字跟光線有關。”查票員問是不是叫月亮。女人說不是。又問是不是叫星星。又說也不是。後來那個女人說到是“早晨出來的那個東西”,查票員才恍然大悟:“你男人叫太陽?”這時候,那個女人才如釋重負般地趕緊點頭。

印度哲學

印度哲學中的一個本原概念是“梵”,因為它不具備任何具體屬性,所以不能用語言直接描述。而印度哲學家是如此定義“梵”這個概念的:“它不粗不細,不短不長,不像火紅,不像水濕,沒有陰影,沒有黑暗,不是風,不是空,不粘著,沒有味,沒有香,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語言,沒有感覺,沒有生命,沒有氣息,沒有端,沒有度,沒有內,沒有外,不消滅什麼東西,也不被什麼東西所消滅。”

受此影響,佛教思維也有這種特點。佛教的戒律,也是常用否定形式來表達的。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等。而且耆那教也是如此。如耆那教對其最高法理的定義是:“非長、非短、非圓環、非三角形、非四角形、非球體、非黑、非青、非赤、非黃、非白、非香、非臭、非苦、非辛、非困、非酸、非甘、非粗、非柔、非重、非輕、非冷、非熱……”

瑜伽

印度六派正統哲學體係之一。它的主要經典著作是成書於5世紀的波顛闍利的《瑜伽經》。理論上講,瑜伽承認神的存在,並將神作為精神解脫追求者的楷模。但瑜伽的實踐內容遠比它的理論影響大。一般說,瑜伽修行分8個階段,亦稱八支瑜伽。頭兩個階段是道德準備:“禁製”(克製),戒絕殺生、欺誑、偷盜、色欲和貪婪;“遵行”(守規),潔身、知足、簡樸、學習和信神。第三、第四兩個階段是形體準備:“靜坐”(坐姿),一係列姿態練習;“調息”,呼吸控製;第五個階段是“製感”(感覺控製),能將感覺注意力從外界對象收回心中。以上5個階段稱作瑜伽的外助,餘下3個階段稱作瑜伽的內助。它們是“執持”(專注),能將外在意識長時間固定在一個對象上;“禪定”(靜慮),不間斷地默想自己沉思的對象,超越任何自我的回憶;“等持”(專心),在這個最後階段,沉思對象和沉思者合而為一,由此獲得解脫。(摘自《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九卷第227頁)

克什米爾山羊絨

它的英文名稱是Cashmere,其發音來自於Casimir,即印度西北部的克什米爾,中國人稱之為開司米。這種山羊絨取自於中國藏區及印度克什米爾地區的一種野山羊,中國人稱其為藏羚羊。最正宗的開司米,是從藏羚羊的腹部及下巴處得到的一種柔軟細毛。製作一條披肩,至少要捉到6隻藏羚羊。而這樣的一條名貴披肩,居然細軟到可以穿過一枚戒指。因此之故,克什米爾山羊絨有“軟黃金”之稱。

恒河

自古以來,印度教徒將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這條河流奉為聖河。這跟印度神話有關。據說它是從印度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的腳趾上流出來的。另一位印度主神濕婆,怕它的水流過於湍急而毀壞生物及莊稼,就站在恒河源頭,讓河水經由他的頭發而得到緩衝。印度人認為,下恒河沐浴能夠滌罪攘禍,所以這條河流裏總是有人在洗澡。最為壯觀的晨浴景象,是在恒河中部的瓦拉納西。有外國旅遊者如此描述道:“洗浴的男女老少都進入了忘我之境,有的站在齊腰深的水中盡情搓洗;有的雙手合掌,麵朝太陽默禱,安詳的臉上流金溢彩;有的則屏息潛入水中,惟恐這聖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滌幹淨;身披絳黃色衣服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著上身的虔誠信徒,在岸邊的石埠上閉目打坐;而打著哆嗦的孩子,在父母的水罐之下接受衝洗;穿著紗麗的婦女,洗浴完畢竟然能夠在人山人海中換上幹淨的幹衣服而不讓自己的身體暴露絲毫……”

象島石窟

位於孟買東南6公裏的阿拉伯海中。它是由岩石外部向下開鑿的,猶如一座地下神廟。石窟內最著名的一尊雕像是五號窟中的高5.5米的濕婆神。其正麵是手持淨瓶,仿佛在靜思冥想,神情極其莊重,所表現的是作為創造者的濕婆神;其右麵是手持蓮花,微微含笑,如女性般溫柔,所表現的是作為守護神的濕婆神;其左麵則手握毒蛇,青麵獠牙,像魔鬼一樣猙獰,所表現的是作為毀滅者的濕婆神。二號窟中的濕婆神,則一麵用利劍砍殺象征著黑暗的阿達卡魔鬼,一麵用一隻海碗接住血汙,不讓魔鬼的血弄髒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