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段(1 / 2)

局麵的一種最簡單的策略就是"分而製之,各個擊破"。在一個階段隻集中對付一個對手,擊破之後再攻擊下一個,不要同時多線作戰自亂陣腳。當競局各方都是獨立作戰時,這種分而製之比較容易實施,當各方的利益糾纏在一起非常混亂時,就要采取措施使之分化,把對手從中分離出來。

秦滅六國采取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就是這一策略的具體應用。秦國在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久有吞並六國的野心,而六國也一直視秦國為大患,形成了共同抵抗秦國的聯盟。秦國如果同時和六國開戰是無法取勝的,必須集中力量各個擊破,一旦形成一對一的作戰局麵,秦國是有絕對優勢的。那麼選則攻擊誰不攻擊誰呢?這就是"遠交近攻"的戰略。首先攻擊鄰國,從作戰上最為便利,而要想形成一對一的作戰局麵必須讓別國坐視不理,於是要采取外交手段安撫之,最終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2.2.劃分陣營建立統一戰線

分而製之,各個擊破,常常是多方競局中實力最強,主動攻擊一方的最佳策略,而相對弱小的一方則決不願意出現單獨和強者對抗的局麵,於是必然需求聯合,共同對抗強敵。所以,多方競局的又一種策略是積極促成對自己有利的對陣形式,中國共產黨在國內革命戰爭中采取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的政策是這一策略的具體應用。

陣營的形成是不依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競局中的每一方都按自身利益最大原則行動,加入或不加入某一陣營完全是自由的,決定於各自的利益。所以在組織於己有利的對陣形勢時不能從主觀願望出發,而必須從競局的實際情況入手,分析競局各方的相互關係,利用競局各方固有的矛盾和聯係設計合理的陣營構想,因勢利導,造成於己有利的態勢。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當然是對自己最為有利的對陣態勢,但這種態勢能否形成要根據具體條件而定,毛澤東製定統一戰線的策略是以他對當時中國國情的了解為基礎的。青年毛澤東曾深入到農村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寫下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湘西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論文,對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思想和要求有著深刻的理解,這成為以後指導他從事革命活動的認識基礎。後來斯諾在延安采訪他時他還特別提到這一段經曆,回憶當時訪問過的人,可見這段經曆對他以後的影響。

在了解競局現狀的基礎上還要經過創造性的工作才能形成合理有利的對陣形式。第一是要站對位置,如果自己的站位本身與大部分競局者對立,那麼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形成統一戰線的。公敵的存在也是形成統一戰線的條件,要建立統一戰線一定要站在大部分人一邊,站到少數公敵的對立麵,這樣才有建立統一戰線的基礎。在站對位置的基礎上,還要積極采取措施,吸引各方加入到自己的陣營來,最重要的辦法就是提出自己的競局目標和路線,一般稱為主意,在政治鬥爭中特稱為主義。一個合理的主義能夠使大多數人在它的大目標下找到自己的位置,達到他個人滿意的小目標,這樣的主義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意誌,故能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再下麵就是具體的宣傳主義,說服教育各方接受主義的工作,當這個主義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時,統一戰線就建成了。

適合使用這種策略的是多方競局的兩大主要矛盾方中實力處於劣勢的一方,他是最需要也最有資格采取這種策略的。

2.3.中立策略和跟隨策略

在兩營對壘的大格局已經形成時,多方競局中更為弱小的一方可以采取兩種策略,保持中立或加入某一陣營。

要想保持中立是需要有一些條件的,第一,保持中立必須滿足於較少的收益。因為在競局中隻有通過攻擊對手從對手的損失中獲取收益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保持中立不與人爭,則隻能得到競局的平均收益,在零和競局時,這個平均收益是0。如果不能滿足於這個收益,則不能保持中立了。

第二,即便你不與別人爭別人也可能會與你爭,特別是在競局較為激烈的時候,保持中立就更難。所以,保持中立的第二個條件是所爭的資源較豐富,爭奪不太激烈,對抗性不強,這種競局態勢下中立派有較大的生存空間。比如,南亞次大陸上的印度,氣候溫暖,四季如春,物產豐富,優越的環境使得其國土上難以發生曠日持久的激烈競爭,養成了其人民溫和柔軟的性格,形成了宗教得以發達的良好土壤。這種溫和的競爭環境給中立路線留下了廣大的空間,競局中的各方容易通過中立策略求得生存,使得大的對抗陣營難以形成,造成其境內邦國林立的局麵,這種分散的局麵至今仍然是印度政治的一個特征。

第三,在兩大陣營形成後想繼續保持中立必須以一定的實力做後盾,使對陣的雙方都不敢主動對他發動攻擊,打破對陣態勢。所以,保持中立的一方其實力必須大到一旦加盟某一陣營就會打破兩大陣營力量對比的平衡,這樣才能在雙方對陣的局勢中作為第三方存在。

第四,中立地位是以雙方對陣處於基本平衡的態勢為條件的,一旦對陣雙方決出勝負,對陣格局發生重大改變,原來中立的一方就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所以中立位置不是一個穩定狀態,隻能作為過渡,隨著局勢的改變最終必然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