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未來靠自己: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一、愛孩子,就讓他早日獨立
1.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品
在我國傳統倫理中,孩子通常被視為父母的私有財產。《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種觀念對現代家庭產生了較壞的影響,許多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願,不顧及他們的感受,按照自己的喜好為孩子安排一切,完全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未來操心。他們認為這是愛孩子的表現,是父母應該做的。在這種愛的包圍下,孩子失去了興趣愛好,失去了人生理想,隻有按照父母設計的人生道路走下去,才能讓父母滿意。倘若他們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父母便會斥責他們不聽話、傷了父母的心。
我們認為,這種愛是不正確的,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益處。首先,我們認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品,不能要求他們完全按照我們的意願走自己的人生。盡管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是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是為人類延續、社會發展、老有所養、充實人生所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而要實現這些意義,必須讓孩子早日獨立生活,使他們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成為社會合格的接班人。其次,父母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終究要靠他們自己
走下去,因此,及早訓練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讓他們早日獲得人生成功的能量,無論對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很有好處的。孩子的自理能力越強,對父母的關愛就越多,對社會的貢獻也越大。反之,父母溺愛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結果往往是孩子沒有自理能力,始終過分依賴父母,最後變成父母和社會的拖累。結合以上兩點,我們認為,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早日獨立。
獨立自主既是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孩子實現自我價值的前提。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要創新,首先要獨立,有自己的價值觀念,一味依附在別人的思想上,是不可能具有獨創性的。因此,自由的思想是獨創性人才的基礎。一些父母喜歡禁錮孩子的思想,讓孩子的心靈依附在自己的意願上,這種做法的本質是父母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未竟理想的工具,其結果隻能是浪費了孩子的美好年華。人生的意義之一在於實現自我價值,而不是實現父母未竟的理想,因此,父母應該解放孩子的思想,放開孩子的雙手,讓他們獨立麵對未來。隻有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進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創造社會財富。
孩子的獨立精神體現在方方麵麵,生活自理能力是最重要的內容。這不僅是因為生活是學習和工作的保障,更重要的是,隻有生活上自立,精神上才能獨立。生活上有許多細節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而獨立思考是獨立精神的源頭。思考是行動的指南,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價值取向、行為傾向,獨立精神由此慢慢形成。因而,我們十分注重通過細節來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們認為,生活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而細節最能鍛煉以及體現孩子各方麵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過細節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又通過細節來檢驗孩子的自理能
力,使他早日獨立麵對自己的生活。
2.該放手時就放手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從放手開始。父母替孩子操勞一切,孩子就不可能獲得鍛煉自理能力的機會,因而,父母該放手時就放手。那麼,父母應該在哪方麵開始放手呢?我們認為應該從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
時下,一些父母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沾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很強的依賴心理和推卸責任的壞習慣,認為所有事情都應該由父母來做,自己則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勞動成果。在孩子沒有處理能力的時候,父母這樣做是應該的,可是有些父母到孩子完全有能力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仍然替孩子一手操辦。這樣會使孩子享受父母的勞動成果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掉,畢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孩子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了。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很懶惰,自理能力也就無從培養起。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負責任的一種表現,這是父母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開始,而生活自理其實就是一種責任,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也許有些父母認為,責任的擔子很重,孩子的肩膀很嫩,不宜對孩子談責任問題。我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應該從小做起。孩子小時候養成了推卸責任的思想,長大了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他們的人生將是何種結局呢?沒有公司會聘用不負責任的員工,沒有人願意結交不負責任的朋友,沒有人會嫁給不負責任的丈夫,也沒有人願意娶不負責任的妻子。除了父母之外,所有人都將遠離他,他的人生將是徹底失敗的。因此,要想讓孩子獲得成功的人生,父母從小就要從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培養他們的責任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隨時找機會讓天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收拾玩具、自己穿衣、外出時自己拿玩具和零食等等。天辰長大一些之後,我們還讓他做一些家務勞動,比如收拾碗筷、洗菜、晾衣服、打掃衛生等等。我們引導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不是為了減輕我們的負擔,也不是希望他為我們創造多少價值,而是要讓他明白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哪些事情是他的分內事,應該由他來做。
孩子的能力有限,經驗也不足,因而經常出現做事很慢甚至沒有把事情做好的情況,這時,我們沒有嚴厲批評他,也沒有越俎代庖,而是進行引導和督促,幫助他把事情做好。通過這些訓練,天辰逐漸形成了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責任心和自理能力都越來越強。
3.為孩子創造獨立發展的空間
在引導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之餘,我們還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在外出遊玩和日常生活中,遇到沒預見過的問題時,我們經常先征詢孩子的意見,有時還讓他自己拿主意,以培養他獨立思考的習慣,增強他的自理能力。
我們征詢孩子的意見時,總是采用發問的形式,比如我們經常問他:“寶寶,你看怎麼辦啊?”疑問總是給人帶來思考,在我們的引導下,孩子用來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多,有時我們不發問,他也在思考。隨著思考的增多,他的疑問越來越多,開始反過來向我們提問。這讓我們十分高興,因為這代表他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思維習慣也發生了根本改變——從被動思考轉變為主動思考。
對於孩子的提問,我們總是十分耐心地解答。有些問題對我們來說十分簡單,但是對他而言,每一個問題都能帶來啟發,因而,我們盡可能用淺白的語言來解答。在釋疑之後,我們常常給他帶來新的疑問,培養他舉一反三的能力。這大大拓寬了孩子的思維能力。有時候,他問完一個問題,很快就想到另一個相關的問題,之後是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他漸漸養成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思維習慣,這對他持之以恒地探尋科學真理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隨著孩子思維能力的提高,我們開始引導他獨立解決問題,這是對孩子獨立精神的考驗。孩子麵對新問題時,一方麵會充滿好奇,躍躍欲試,另一方麵也會因為未知而充滿恐懼。我們首先鼓勵他克服恐懼心理,勇敢地發起挑戰。我們從簡單的問題開始,然後逐步加大難度,訓練他的勇氣和獨立思考能力。簡單的問題可以幫助他快速獲得成就感,建立起信心,而比較困難的問題可以很好地啟發他的思維能力,鍛煉他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我們首先讚賞他的勇氣,然後再進行評判。這時候,對或錯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的思維能力有沒有突破。我們經常鼓勵他用新的思維模式,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他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很快得到了提高。
在我們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孩子漸漸學會了獨立思考,並且掌握了很多解決實際困難的技能。他不僅在精神上獲得了獨立,具有了獨立的人格,在生活上也獲得了獨立,學會了照顧自己。
二、做生活的強者
1.摸爬滾打樣樣有:不怕髒(1歲)
天辰小時候喜歡在地板上玩,玩法很多,摸爬滾打樣樣有。他最喜歡坐在地上,然後用手撐地,一點點地移動屁股。這樣爬經常把小屁股弄得有點髒,褲子就更不用說了,就跟拖把似的,但隻要沒有安全隱患,我們基本不幹涉和阻止他。
平時,我們也盡量帶孩子到公園、野地裏玩沙土、玩水。在這些地方,天辰把自己弄得更髒了,但是我們同樣沒有阻攔他,而是讓他玩個夠。
摸爬滾打、玩沙子、玩水這些活動符合孩子的天性,因此我們沒有阻攔。我們認為,在現代城市裏,孩子到戶外玩耍、接觸自然的機會很少了,在家裏就更應該讓孩子玩得自然些,不應該以“怕孩子把衣服、手弄髒了”為理由阻止孩子在地板上摸爬滾打,那樣會抑製孩子好動的天性,孩子長大後就會變得笨手笨腳。
孩子天性好動,他們對感興趣的事物自然會產生接近、觸摸、玩耍的想法,而孩子眼裏看不到髒,隻覺得好玩,所以,隻要他們興致來了,都會玩個痛快。這時,父母不要嫌給孩子洗澡、洗衣服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因為雖然父母輕鬆了,但是孩子好動的天性喪失了。孩子不好動,說明他們對眼前的事物不感興趣,長期發展下去,孩子就會對豐富多彩的世界漠不關心,好奇心、興趣愛好、特長等都無從談起,這對他們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動、多玩,讓孩子在玩樂中產生探索世界的願望。
2.自己收拾玩具(3歲)
天辰的玩具越來越多了,每次玩完以後,他都隨處亂扔,結果下一次想玩的時候翻箱倒櫃,找的時間長了,興致就沒了。我們覺得是時候讓他改變一下這種狀況了。有一次,他又找不到玩具了,我們就走到他跟前,看著他滿頭大汗、一臉焦急的樣子,溫和地說:“想不想一下子就找到想玩的玩具啊?”
“當然想啦!可是我不知道把它們放在哪裏了,怎麼找都找不到,怎麼辦呢?”
“因為你把它們隨手放在某個地方了,當然很容易記不住了。要記住玩具放到哪裏去了,就要找一個地方專門放玩具。那些不經常玩的玩具,可以放到原來的包裝盒裏,那些經常玩的玩具,就用幾個小箱子裝起來。一會兒我們給你買幾個塑料箱子好不好啊?”
“好!可是這麼多玩具,我應該怎麼放呢?”
“問得好,你想一想,是一個箱子專門放恐龍、一個箱子專門放汽車好找,還是一個箱子既裝恐龍又裝汽車好找啊?”
天辰拿出兩輛玩具車和兩隻玩具恐龍,按照兩隻恐龍一組、兩輛汽車一組擺了一下,然後一隻恐龍加一輛汽車一組,分成兩組擺了一下。他說:“一個箱子專門放恐龍、一個箱子專門放汽車好找。”
“對了,剛才從爸爸媽媽這邊看去,那隻恐龍把汽車擋住了,假如你站在爸爸媽媽這個位置,就很難找到那輛汽車了。把恐龍放到一起,再把汽車放到一起,這就叫分類。現在,你先分好類,等爸爸媽媽把箱子買回來了,你就按照分類把玩具放到不同的箱子去,好嗎?”
“好。”說完,天辰就興致勃勃地把所有玩具都拿出來,按照種類分成堆。
我們到市場買了幾個側板透明的箱子回來,放到天辰麵前。這時,天辰已經把所有玩具都分好類了。“來,你自己把玩具按照不同的分類裝進來吧。裝進來之前,爸爸媽媽有個問題要問你,先放大的玩具還是先放小的玩具啊?”
天辰把一大一小兩隻恐龍放到箱子裏,探過頭去一看,隻看見大恐龍,小恐龍不知道躲到哪裏去了。他把大恐龍拿出來一看,原來小恐龍藏在大恐龍的肚子下麵。他說:“先放大的再放小的。假如先放小的再放大的,大的就會把小的遮住了,那樣我還是找不著。”“非常正確!好吧,現在開始把玩具都放進來吧。”天辰開始有條不紊地按照分類從大到小地把玩具放進不同的箱子裏,然後把箱子推到牆角。
我們看了不禁誇道:“做得很好!這樣才算把這件事完全做完了。以後你每一次拿出玩具,都要按照這個順序放好,要不然整整齊齊的箱子很快就變得亂糟糟了,到時候你又會找不到玩具了。”
天辰使勁地點了點頭。從今以後,他再也沒有為找不到玩具而哭鬧了。
通過這件事情,天辰養成了收拾玩具的良好習慣。我們也有收獲,即在培養孩子的習慣時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堅持。孩子的習慣記憶還不發達,所以父母要有耐心,不斷地提醒孩子,時間長了,孩子才能養成好習慣。習慣成自然以後,父母就不用再敦促了;二是要給孩子講道理,比如我們跟他講了分類放玩具的好處就是不用再為找不到玩具發愁。這個好處與孩子息息相關,因而產生了巨大的動力,孩子很快就把玩具分類放好了。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美國教育學家凱恩斯的這句名言說明了習慣對孩子的重要性。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人並不是單純地受理性支配,還會受自己思維和行為慣性的製約,所以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首先需要克服這些慣性作用,孩子的自製能力較差,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克服這些慣性呢?
一、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養成良好習慣的意義。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在恰當的時刻向他說明了分類整理玩具的意義,即不用再為找不到玩具發愁。這對孩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激起了他養成良好習慣的強烈願望。
二、父母要耐心提醒、督促孩子。習慣的養成不是兩三天就能實現的,孩子的自製力不強,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或忘掉或不願意堅持做下去。這時,父母要耐心提醒孩子不要忘掉,同時督促他堅持做下去。在父母的不斷引導下,孩子就能漸漸養成習慣。
三、父母要為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創造有利的條件。在這個故事中,我們買回來幾個塑料箱子,目的是使孩子有足夠的地方分類放置玩具。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箱子的側板是透明的,可以使孩子一眼就能看見裏麵裝的是哪一種玩具。
3.“一個人”去旅行(5~ 6歲)
我們很喜歡帶孩子出去旅遊,大多數都是短途旅遊,比如到公園、景區遊玩。天辰很小的時候,他的行李都由我們來拿,到了五、六歲的時候,我們決定讓他自己拿行李。
有一天,我們到一個公園玩。出發的時候,媽媽摸了摸他的肩膀說:“辰辰,這是你的行李,裏麵有帽子、水和食物,都是路上要用到的東西。我們認為你可以背自己的行李出去玩了,你想不想嚐試一下啊?”天辰一把接過行李,高興地說:“當然願意啊,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拿啊!”
“說得好!來,背上去看看沉不沉,沉了就跟媽媽說,這是你第
一次背自己的行李出去玩,還沒有經驗,所以要把你的感受真實地告訴我們,要不然會傷害到你身體的。”
“媽媽,一點都不沉,你看——”天辰一邊說一邊背起行李蹦蹦跳跳地往前跑。
媽媽覺得天辰完全可以背起自己的行李去玩了,於是就朝公園出發了。
到了公園門口,媽媽對他說:“辰辰,等你長大了,就可以自己來公園玩了,那時你就要自己買票了。所以從今天開始,你要學著自己買票。這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你很容易就能辦到的。”
天辰沒有撒嬌,馬上接過媽媽手裏的錢,朝售票窗口走去,不一會兒,他手裏就拿著三張門票走了回來。爸爸接過票,高興地抱了抱他。
玩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都覺得又饑又渴,於是找到一條長椅坐了下來,開始一頓郊外的午餐。天辰包裏的水和食物所剩無幾了,喝完、吃完之後,他還想要。爸爸說:“你還想要就要自己去買了,還記得
以前爸爸媽媽是怎麼買的嗎?”
天辰想了想說:“記得,我會算好價錢和找零的。”說完,他就自己朝著不遠處的一個小賣鋪走去。不一會兒,他就把水和麵包買了回來。
爸爸問了問價錢,又問了他給售貨員多少錢、售貨員找回多少錢,發現一分不差。於是說:“做得很好!以後你就可以自己去買東西了,還可以估計好一路上你要吃多少東西,買夠了再出來玩,因為這裏的東西貴。”
天辰聽後點了點頭說:“我會把今天喝了多少水、吃了多少東西記下來的,下次出來的時候就知道要買多少東西了。”
在這次旅行中,有關天辰的所有事情都是他自己去辦的,因此我們覺得這是他“一個人”去旅行。在這次旅行中,天辰出色地解決了真正一個人去旅行時會遇到的大部分問題,因而這方麵的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是他首次在相對完整的過程中做到基本獨立,給他日後自己麵對各種社會問題開了一個好頭。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無論什麼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錯,第二次就容易做錯。兒童種種壞的習慣,都是由於開始學的時候,他們的教師或父母沒有留意去指導他們的緣故,以致後來一誤再誤,成為第二天性;所以要把小孩子教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時候教好。”從陳鶴琴的話可以看出,有一個良好的開頭,對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大有好處的,這是因為良好的開頭可以使孩子建立起最初的信心,下次麵對同樣的問題時會處理得更加順利,麵對新的問題時會更加有信心。可見,出色地解決越多的問題,孩子的信心就越強。
那麼,父母如何使孩子出色地完成第一次呢?
第一次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關鍵一步,因此父母要留心觀察孩子的成長,從孩子已經出色地完成的事情中判斷孩子的能力,再依照判斷給孩子一個難度適中的訓練機會。從這一點上看,父母的判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實,孩子的興趣愛好也有重大影響。父母不妨從孩子感興趣的、與孩子密切相關的事情開始,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天辰很喜歡外出旅遊,他的父母便選擇在其中一次旅遊時訓練他各方麵的自理能力。因此,父母必須謹慎考慮這兩個因素,盡可能使孩子出色地完成第一次,從而使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兩隻襪子穿在一隻腳上了(6歲)
6歲那年,天辰跟爸爸去遼寧,探望爺爺奶奶。回來的時候,我們仍然坐臥鋪。由於路途遙遠,我們需要在火車上睡一覺。早上起床的時候,天辰開始自己穿衣服,結果發現少了一隻襪子。他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爸爸在周圍找遍了也沒找到,天辰隻好一隻腳不穿襪子回到家裏。到家脫襪子的時候,他才發現原來兩隻襪子穿在一隻腳上了,他樂翻在床上,我們知道後也哈哈大笑起來。
當時我和孩子怎麼都沒有想到兩隻襪子竟然不知不覺地穿在一隻腳上了,這雖然是十分偶然的結果,但也說明了孩子在走向獨立的時候,對次序有一些混亂,會下意識地做出一些難以理解的事情。
像穿襪子、穿鞋、係紐扣這種事情,不一定非要依照某種次序來做,比如穿襪子和穿鞋先穿左腳還是右腳,紐扣先係上麵的還是下麵的,但是有次序總會對孩子更快地做好這些事情有幫助。當次序形成習慣之後,孩子就不會因為手忙腳亂而係錯了紐扣,也不會因為一時著急而穿反了鞋子。這些細節也是孩子自理能力的體現,因此,父母不妨引導孩子按照最自然的次序來做這些事情。
5.媽媽,晚上有工作嗎?(6歲)
那時,天辰有了自己的房間,但是晚上睡覺還是不願意自己睡。媽媽覺得他應該獨立了,就逐漸減少帶他睡覺的次數。有時候,媽媽對他說:“辰辰,今天自己睡好媽?媽媽還有工作,如果帶你睡,媽媽的工作就會很晚才完成。媽媽休息不夠,第二天上班就沒有精神了。”天辰就很懂事地自己睡覺了。可是幾天下來,天辰又想讓媽媽帶他睡了。他走到媽媽的身邊,輕輕地問:“媽媽,今天晚上有工作嗎?”這時,媽媽很不忍心,就說:“沒有啦,今天晚上可以帶寶寶睡覺了。”
孩子在走向獨立的時候會有很多難以改變的習慣,比如喜歡大人陪睡。而父母本身也喜歡和孩子一起睡,尤其是媽媽,這裏麵除了濃濃的親情,還有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因素。父母和孩子一起睡,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隨著孩子的長大,這些積極因素漸漸被消極因素取代。首先,夫妻生活會大受影響,有許多夫妻感情日漸疏遠,就是因為孩子侵占了他們的私密空間;其次,父母和孩子一起睡不利於孩子獨立成長。因此,在適當的時候,父母應該和孩子分房睡,沒有足夠房間的父母也要在兩張床之間拉一扇屏風。那麼,如何找到這個適當的時候呢?這和孩子的年齡有關係,但由於每個孩子獨立成長的時間表不同,一般來說,當孩子可以整晚睡覺時,父母就應該和他們分房睡了。這需要一個緩衝期,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難以一下子適應過來。父母可以通過在孩子睡覺前講一個故事或者擁抱孩子等方式,讓孩子漸漸習慣一個人睡覺;給孩子買一些軟綿綿的小動物或者小枕頭,讓孩子抱著睡,也是很好的辦法。當然,方法還有很多,父母要積極進行摸索,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