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植人生之根,立成功之本:鑄就孩子的優秀品格
一、品格:人生的方向盤
1.潤物細無聲
特長是人生騰飛的翅膀,而品格就是方向盤。品格惡劣,再好的特長也不會給孩子帶來幸福的人生,因為品格是人生之根、成功之本,根本錯了,孩子這棵幼苗就不會結出甜蜜的果實。因而,我們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優秀的品格。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都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但是這並不能給每個孩子都帶來優秀的品格。孩子的品格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受後天影響形成的。我國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豐子愷曾說:“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潔的,他們是身心全部公開的人,好的教育和壞的教育都容易接受。”孩子的觀察能力都很強,父母的一言一行他們都會看在眼裏,他們不會進行分析,隻會複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的品格。因此,父母對孩子品格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杜甫有一首名詩《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其中的一句流傳千古:潤物細無聲。”我們培養孩子品格的方法就是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孩子的心靈,即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對自己提高要求,以身作則,不斷把優秀品格的因子植入他的心靈之中。在我們潛移默化地影響下,植人生之根,立成功之本:鑄就孩子的優秀品格 天辰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品格。
“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細得幾乎不可見,而我們培養孩子品格的
故事也是如此,它們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有不少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細節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它們最有感染力、說服力和滲透力。寫作文的時候,細節最容易感動人;做事情的時候,細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能力;而生活中的細節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品質。我們深知細節所蘊含的巨大力量,因而很少忽略生活中的細節。我們也很少給孩子講大道理,因為道理都躲藏在一個個不起眼的故事背後,這就是所謂的“小故事,大道理”,而小故事正是生活中的細節。(寫到這忽然想起,天辰曾經自己買過一本書名字就叫“小故事,大道理”,他很喜歡看,
還曾經拿書裏的故事給我們“上課”呢。)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細心觀察孩子,留意孩子身上發生的細微變化。捕捉到孩子變化的細節後,我們經常引導孩子注意這些細節,幫助他分析,然後啟發他,讓他產生一些感悟。感悟是孩子對人生的一種體會,是孩子品格形成的心靈之源。有感而發之後,孩子的行為就會發生改變,這就是品格對孩子行為的影響。
孩子的感悟越多,自主意識就越強,品格由此漸漸形成。當孩子的品格形成之後,“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就完成了使命。我們並不打算花一輩子的時間來培養孩子的品格,我們認為,適時放開孩子的翅
膀,讓他在社會這個大課堂裏繼續錘煉,是所有父母必須走的一步。那些當孩子長大成人了還圍在孩子周圍的父母,並不懂得品格的力量,而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不會擁有優秀的品格。
2.品格就是力量
品格的含義十分豐富,它包含方方麵麵的內容。那麼,我們在培養天辰品格的過程中,有沒有擬定一個周全的計劃,有步驟地把所有內容都教給孩子呢?答案是沒有,因為品格的含義十分複雜,複雜得無法對其完整地進行細分。那麼,我們又是從哪一個方麵開始教育他的呢?其實,從哪一個方麵開始教育都沒有錯,因為任何一個方麵都能夠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很難分清楚哪一個方麵比較重要,哪一個方麵比較次要,因而,我們采取的辦法是,引導孩子逐漸認識品格的力量。
品格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好比船的桅杆,使船穩步前進;又好比大廈的支柱,使大廈屹立不倒。品格又是無形的,美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說:“品格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它能直接發揮作用,而無需借助任何手段。”品格是一種精神力量,給人以心靈的慰藉,催人奮進。那麼,我們如何引導孩子認識這一種精神力量呢?
品格是一種動力,而動力來源於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有追求才有動力。因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對天辰講品格和生活的關係。我們十八、九歲就離開家鄉來北京上大學,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在一路走來的十多年裏,我們身上發生了許多艱苦奮鬥的故事。每當我們把這些故事講給天辰聽的時候,他都會對幸福的生活十分憧憬,同時被我們的勤奮、自信、執著等等品格打動。在這些故事的激勵下,天辰心中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日俱增,對品格和生活的關係漸漸有了深刻的認識:正是優秀的品格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
生活是一切的基礎,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是一種生活,而精神上的追求則是物質生活的延續。因而,我們以生活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充分感受品格的力量,是十分正確的。在學習或者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天辰一般都能夠自己克服。回想起來,天辰遇到的比較大的一次困難就是練琴練到 8歲時遇到了挫折,這個故事在前麵已經詳細講述,在此就不再細說了。這說明,孩子通過我們的引導,已經認識到了品格的力量,並且已經開始使用這種力量來戰勝各種困難了。
對於天辰的生活,我們采取的是引導他及早獨立自主,畢竟未來還得靠他自己,這方麵的具體內容將在下一章講述。在這裏提及是想說明,一直以來,我們盡量讓他獨立麵對生活上的困難,因而,他有很多機會認識到了品格的重要性,有很多用品格的力量戰勝困難的勝利體驗,所以他很早就認識到了品格的力量,這些故事將在本章中詳細講述。
二、愛與責任同行
1.不達目的不罷休(5個月)
有一天,姥姥在家裏整理核桃,她兩隻手輪流作業,把核桃一點點地從籮筐拿到箱子裏。她一隻手一次能抓三個核桃,天辰看見了也想去抓,可是無論怎麼抓,一隻手一次都隻能抓住兩個。他越抓越著急,
不一會兒就號啕大哭起來。媽媽看見了,就把他的小手翻過來,掌心朝上,然後在上麵壘了三個核桃,他這才破涕為笑。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看出,天辰具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個性。這種個性有好的一麵也有壞的一麵,好的是孩子比較執著,做事情時很專注;壞的是達不到目的時候,孩子很容易心浮氣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順應他的這種性格,一方麵鼓勵他做事情時認真、專注、不服輸,另一方麵適當保護他的信心,畢竟他還小,能力有限,不能讓他過多地品嚐失敗的滋味。我們盡量不讓他挑戰不符合年齡特點的事情,在他做比較難的事情時,我們全程關注,在關鍵的地方給予適當的幫助,避免他經受過多的挫折。當然,我們的幫助不能太明顯,否則好勝心強的他堅決不會接受,他會認為那不是自己獨立完成的。在我們的積極引導下,天辰較多地表現出不達目的不罷休這種個性中好的一麵,但是壞的一麵有時也會難以抑製。比如天辰 5~ 12歲時,特別喜歡讓別人給他出題,偶爾有些題目做不出來,他就會哭。
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做起事情來絕不輕言放棄,這放在大人身上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但是放在孩子身上則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大人比較理性,但是孩子比較感性,他們對自己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事情沒有清醒的認識,無論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他們都會不依不饒。麵對孩子的這種個性,父母要理性對待,一方麵將他們的這種個性引導到做積極向上的事情上麵,培養他們鍥而不舍的精神;另一方麵,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父母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孩子任性、蠻不講理的苗頭抑製住。
父母在培養孩子鍥而不舍的精神時,要對孩子的能力有清楚的認識。很多事情在父母眼裏看起來都是小菜一碟,但對孩子而言也許比登天還難。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正確的認識,隻要想得到的事情,他們都會去做。因此,父母切忌拔苗助長,而要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符合他們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事情上去,讓他們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建立起自信。
2.親近自然:到野地裏捉螞蚱(2歲)
1995~ 1996年,我們一家住在大興黃村。當時,附近有不少因為等待開發而荒廢了的農田,秋天的時候,田裏就會飛滿了螞蚱。我們認為這是讓孩子親近自然的好時候,於是自製了捕螞蚱的網兜,和外婆一起帶他到農田裏玩。一到農田,我們開始專心地捕螞蚱,外婆帶著天辰在田野裏玩耍,天辰一進到野地裏,就撒開雙腿歡快地跑起來。他張開雙臂迎著柔美的夕陽,忘我地投入自然的懷抱中。跑累了,天辰就和外婆一起捕螞蚱,看誰捕的多。外婆從小就生活在自然的懷抱中,捕螞蚱當然不在話下,不一會兒,她就捕到了滿滿的一兜,而天辰還是第一次捕螞蚱,因而興致很高,他一邊捕一邊喊:“我要抓到你!”憑著身體靈活的優勢,天辰也捕到了不少。捕完螞蚱,我們開始采摘野花。農田的野花恣意怒放,搖曳多姿,不斷向我們展示旺盛的生命力。我們忘情地徜徉在花的海洋中,直到太陽下山了仍然流連忘返。
我們小時候都生活在農村,所以希望孩子有機會到農村,在田野裏自由地玩耍,而不隻是在城裏的公園裏玩。在農村,孩子可以見識很多城裏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莊稼、蔬菜、家禽、家畜、昆蟲等小動物以及各種野花野草,還可以體驗玩具無法帶來的體驗,比如收獲莊稼、豢養禽畜、鶯飛草長等等,這些東西都是自然的恩賜,對孩子認識自然、培養他熱愛自然的品性是非常有價值的。
大自然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多方麵的影響。
在大自然中,孩子可以學到許多自然科學知識,比如植物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動物的繁殖、變異、爭鬥、習性,等等。在大自然中學習這些知識,更加生動、直觀、親切,效果比看教學掛圖或者標本要好得多。
大自然蘊含著美,無論是花草樹木,還是飛禽走獸,都能從它們身上發現美,比如綠油油的稻田、怒放的野花、潺潺的流水、清澈見底的溪流、辛勤采蜜的蜜蜂、蟬的鳴叫、奔跑中的飛禽,等等。它們可以美化孩子的心靈、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大自然還是孩子活動的天堂,在這裏,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得以充分展現。玩水、玩沙子、捉蝴蝶、捕蜻蜓、爬樹、蕩秋千等等活動,不僅可以使孩子忘掉煩惱,還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大自然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在這裏,孩子可以看到種種生命跡象:小草竟然可以在貧瘠的沙地上生長;看似枯萎的樹木到了春天竟然長出了嫩綠的新芽;狂風暴雨之後,樹木依然屹立不倒……看到這些跡象,孩子的心靈將受到巨大的震撼,他們會產生對生命的熱愛之情,對他人的關愛之心,同時也對自己充滿信心。
大自然是一個奧妙無窮的課堂,在這裏,孩子將收獲豐富的知識,陶冶高尚的情操,鑄就優秀的品格。因此,父母應該盡量帶孩子到大自然中走一走,讓孩子領略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獨立爬上 2000多米的靈山(5歲)
1998年 5月,我們帶孩子去爬靈山。靈山海拔 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這是我們第一次爬這麼高的山,到了山腳下,定好農家旅店之後,我們就背著必要的食物和水開始爬山了。為了看到更好的風景和體驗爬山的樂趣,我們沒走平坦的柏油路,而是從比較陡峭的小路爬上去。
以前,一家人爬山遇到陡峭和險峻的路段時,都是爸爸背著他,這一次,爸爸對他說:“辰辰,你還要我們背你上去嗎?”天辰昂起頭說:
“不用,我覺得可以自己爬上去了!”這樣,我們大手牽著小手,沿著崎嶇不平的小路上山了。
走了大概 1/3的路程後,爸爸對天辰說:“走得累不累啊?”天辰說:“累!”爸爸看著他氣喘籲籲的樣子,很是心疼:“看你累成這個樣子,我背著你走一段路好嗎?”天辰說:
“不用,我要自己爬上去,以後爬山我也要自己爬上去!”聽見孩子這一番話,我們心裏十分欣慰。休息一會兒之後,我們繼續往前走。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不知不覺就爬到了山頂。看著連綿不絕的山巒,天辰興奮地說:“我自己爬上來啦!我自己爬上來啦!”他一邊說一邊活蹦亂跳。爸爸一把把他摟在懷裏,然後舉了起來,說:
“辰辰,你看,在山頂上我們看到了在城市裏看不到的風景,你喜歡嗎?”天辰興奮地說:“爸爸媽媽,以後你們經常帶我來爬山吧,我要爬過一座座山峰,越爬越高!”
孩子具備了足夠的體力之後,我們就開始讓他自己爬山。過程當然十分艱苦,但是我們認為這和孩子的收獲比起來,一點都不算什麼。之前,我們都是通過身邊的小事來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我們覺得有必要讓孩子經曆一次重大的考驗,因為越是重大考驗就越能鍛煉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在爬山的過程中,天辰獨自麵對了許多問題,比如饑餓、饑渴、耐力消耗、爬山障礙等等,通過克服這些困難,天辰的誌氣更加高昂了,自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