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人體複原工程 第七章病由心生(3 / 3)

聰慧的女人很早就知道財富的真義。

沒有錢時,金錢能帶來財富和快樂;

生活無慮時,金錢隻能帶來財富;

當錢多到需要專人管理時,金錢會帶來財富和煩惱。

男人和女人在思維方麵是完全不同的,多數女人的靈性遠較男人為高,男人的動物性較強。從靈性的角度來看,可以說“男人是介於女人和動物之間的一種動物”。如果一個靈性較其他女性為高的女人和一個動物性較其他男人為強的男人結合,這種結合表麵上看是“十足女性化的女人”和“十足陽剛性的男人”的夢幻組合,卻是最不容易溝通的一種搭配。

女人總是從女人的角度看男人,弄不懂男人為什麼不能理解她。男人則從男人的角度看女人,根本不明白女人腦子裏想的是什麼。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兩個人共同努力,女人必須學習從男人的角度看男人,男人也必須學習從女人的角度看女人。很可能這門功課,女人和男人永遠都學不到100分,但是隻要雙方都有20~30分的進展,溝通就不再是問題了。

溝通不良並不代表雙方沒有愛,雙方都知道對方愛自己,自己也愛著對方,就是氣對方為什麼不理解自己。

人可以貌相

大學時期曾經讀過一本西方國家出版有關照片分析的書,知道一個人的左右臉常常是不同的。當時書中以美國總統尼克鬆為例,他的左右臉差異很大,幾乎不像是同一個人的臉。分析的結論認為他的心理有很大的問題,行事亦正亦邪、陰晴不定,所以出現水門案也就不足為奇。

平時我們的臉上有著各種不同的表情,而且講話時不停地動,許多細微的部分很難觀察。但是攝影可以擷取某一瞬間的形象,定了格的臉比不停運動的臉能夠透露出更多的訊息。

早些年除非自己有暗房,這種照片分析的工作,隻能想想,根本不能動手自己做。現代計算機科技發達,可以將定了格的相片進行處理,做更深入的分析和觀察。

第一次使用Photoshop軟件時,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張照片進行分析。幾分鍾就可以從一張大頭照,衍生出一張左臉照和一張右臉照來。所謂左臉照,就是利用計算機軟件,切下大頭照的左半邊臉,再利用翻轉的功能,將左半邊臉轉成右臉,貼回原來的照片,則新的照片,左右兩邊都是左半邊臉的影像,稱為左臉照。用同樣的方法,再創造一張右臉照。再把原來的照片放在中間,左右臉的照片放在兩側,就很方便比對左右臉的差異。

原形是從《讀者文摘》上拿下來的,我們可看出左臉和右臉氣質不同的意義。

大多數人左右臉的氣質都會有一些不同,有一邊會較另一邊順眼,自己照鏡子或麵對別人時,都會選擇性的隻看那半張較和善美麗的臉,而看不見另外半張較不順眼的臉。如果差異很大時,最多隻會感覺這個人的臉好像不太正,看不出其氣質的差異。通常這種差異會隨著年齡的日漸增長而愈來愈明顯。根據多年觀察的經驗,差異愈大的人,其內心世界和外在表現差異就愈大。這種差異會形成長期的心理壓力,使臉部的左右失去平衡,差異的大小和壓力成正比。左臉和右臉氣質不同的意義

這張男生的臉,左臉嘴角微揚,呈現笑臉。右臉則無笑意。顯然他的意識控製著左臉。照相時想呈現笑意,卻隻能控製左臉嘴角上揚。左臉略有心機,右臉卻很單純而顯得年輕。這個人可能是用心機來裝成熟;或者他很希望自己有點心機,可是他的本性卻很單純。因此,就算有心機,也不深沉。

根據經驗,大多數男人左邊的臉和女人右邊的臉,都是比較不開心的(也有少數相反)。通常我們隻會看到比較順眼的那半張臉,所以我們比較常看到男人右邊的臉和女人左邊的臉,卻很少看到男人的左臉和女人的右臉,形成了隱藏著的半張臉。

第一次看到自己左右兩張臉的人,多數都很驚訝自己有半張非常陌生的臉。那張比較順眼的臉,則由於去除了不對稱的一半,顯得好看多了。可是那張不順眼的臉則比原來的臉難看了許多。

我比較喜歡用數字錄像機攝影,讓對方從不笑開始微笑,拍下整個過程,取其將笑未笑瞬間的影像,這樣最能顯現一個人兩種完全不同的氣質。通常剛開始笑時,不會兩邊的嘴角同時上揚,一定是一邊先朝上,另一邊不動或朝下,就取下這個影像,這樣做成的左右兩張臉,將會出現一張笑臉和一張沒有表情或是哭喪的臉。

左右臉的氣質顯現一個人顯性和隱性的兩種不同性格,可以說一張是意識的臉,另一張是潛意識的臉。通常自己和旁人都比較熟悉顯性的性格。隱性的性格有時候連自己都不熟悉。左右臉的氣質差異愈大,性格愈不穩定,愈難相處。左右臉相差很大的人,整體而言生活得並不開心,差異愈大愈不開心。

有一個朋友,平時相處很隨和,從外表看是一個性格隨和的人,但是經照片分析之後,才發現他隱藏著半張極度精明的臉。原來他外表的瀟灑與隨和不是本性。實際上是個斤斤計較的人,平常的點點滴滴都記在心裏,有一天為了一點小事,把所有的賬一股腦地發了出來,就翻臉了。

一個同事結婚的前幾天,才把未婚妻的照片讓我分析,那是一張左右臉很不對稱的照片,左右臉兩張照片幾乎看不出是同一個人。由於婚期太近了,我什麼話也不能說,結果婚後這位妻子果然讓這個同事吃盡了苦頭。

通常我們照相時都會有意識地微笑,似乎我們的意識隻能控製半張臉,大多數的微笑,都是一邊的嘴角先上揚,隨後另一邊嘴角才被牽動跟著上揚,有時另半邊臉根本笑不出來。因此,顯相的一半多數是笑臉,另一半則會顯出各種不同的表情,有憤怒、憂鬱、悲傷、猶疑等各種負麵的表情。研究這些隱藏的表情,可以找出一個人心理的問題,也可以用來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狀況。

修身養性是養生的起點

早期的工程師經驗,讓我習慣於從人體設計者的角度來看人體,學習了越多的身體知識,越驚歎於人體設計的完美。但是在學習中醫裏談到人體情緒反應時,發現這個部分的設計,和生理上的完美設計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完全相反,好像是造物者故意留下的不完美部分。

“怒傷肝”,肝傷了脾氣會更不好,更容易發怒,這是大多數中國人都理解的常識。可是這樣的生理變化,會讓身體走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圈,肝會因此越來越差,脾氣也跟著越來越壞。環顧身邊的許多老人,脾氣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壞,越來越頑固,最後就出現了和肝相關的疾病。

情緒反應的這種設計和生理的設計完全相反。生理上出現了一個傷口,身體會自動修複傷口。可是情緒上出現了傷口,身體卻故意在傷口上灑鹽,這是非常不尋常的現象。

除了“怒傷肝”會造成肝的問題之外,“思傷脾”則是眾多憂鬱症形成的原因之一,同樣的“思傷脾”,脾傷了人更容易思,憂鬱症的患者,總是不斷地往牛角尖裏鑽。“悲傷肺”,肺氣虛弱的人總是特別容易掉眼淚,就像《紅樓夢》裏的林黛玉似的,林黛玉最終死於肺癆。另外還有“喜傷心”、“恐傷腎”等,這些情形不如發怒普遍,大多數人比較不熟悉這些情緒反應,也有類似的惡性循環性質。

完美的情緒設計,應該讓“怒傷肝”,肝傷了,脾氣就會好些,不容易發脾氣,那麼肝就有機會自行修複了。“思傷脾”,脾傷了,就不再那麼容易鑽牛角尖。“悲傷肺”,肺傷了,人應該更開心。如果能這麼設計,那麼這個世界的病人就會少了很多。也就是在情緒上加進和生理自愈能力類似的功能,人體就更完美了。

我相信能力強大的造物者,能夠設計出完美的生理結構,應該也有能力在情緒上做出同等完美的設計。可是為什麼要把情緒設計成這種破壞性的結構?讓大多數人都免不了掉入這個陷阱,而陷入無邊的痛苦之中。這種情緒的破壞性設計,不但使情緒很容易陷入難以回複的境地,也帶來眾多的疾病結果,使得完美的生理設計前功盡棄。

在研究人體的設計時,我始終秉持一個基本的概念“人體的設計必定是完美的”。麵對人體在情緒方麵存在的破壞性設計,我猜想這和人生存在的意義有密切關係。這樣設計,並不是設計者的失誤,應該是蓄意設計成這樣的,透露出人類存在於這個世界的主要目的和意義。

當一個人陷入了情緒的惡性循環圈,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將使情緒日益惡化,相應器官的問題也日益嚴重,最終成為不治之症。但是,有些人在陷入情緒的惡性循環圈時,及時醒悟,改正自己的習性,則有機會跳出惡性循環圈。這有點像現代電子遊戲中的“過關”,有些人能過,有些人過不了。

原來這種破壞性的設計是一種考驗,考驗每一個人能不能經常回顧自己的行為。生了病有些人怨天尤人,情緒越來越壞,自然掉入惡性循環圈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有些人則相信疾病是自己創造的,一定是自己的行為中有某些問題,自我反省、調整,改變自己的性格、脾氣,去除了疾病的原因,自然有機會跳脫悲慘的命運。

中國人講究“修身、養性”,養生必須從這裏做起,沒有良好的心性,就不會有好的健康,什麼樣的性格生什麼樣的病。從這個角度來看,疾病是修身養性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生了病,才知道原來自己在性格上還有這麼大的缺陷。

慢性病很像佛家所說的業力,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就算神佛願意也沒有辦法幫你改變業力。隻有自己改變了,業力才會改變,惡業才會消失。世界上沒有任何醫生能夠真的幫病人去除慢性病,所有的慢性病都必須病人自己改變了,才有機會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