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中國第一軍校——講武堂(1 / 3)

27中國第一軍校——講武堂

在昆明的曆史上,曾有兩所神奇的學校改變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曆史地位。一所是中國第一軍校——雲南陸軍講武堂,另一所是聞名中外的西南聯合大學。它們一“文”一“武”,一先一後,雙璧璀璨,熠熠生輝,讓昆明這座邊地古城成為那個時代青年學子和熱血男兒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每當我翻閱雲南陸軍講武堂的曆史時,常常想起我國的另一所著名軍校,那就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的黃埔軍校,一提起它,我們就會有一種如雷貫耳的感覺。但事實上,當黃埔軍校於1924年創辦的時候,雲南陸軍講武堂已有15年的曆史了,已進入迷人的“青春期”。它正規化和係統化的教學形式和軍事訓練讓學員們一個個茁壯成長,意誌被磨礪,理想被點燃,他們推著火炮、持著槍支,讓各種現代化的熱兵器展現出空前的魔力。當時,雲南陸軍講武堂已招收了18期學員。它的優秀師生已在重九起義和護國、護法戰爭中,脫穎而出,表現非凡,功勳卓著,使學校聲名遠揚,不僅震動了那些決心從軍的中國青年,而且讓一些外國學子也慕名而來。僅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鮮、越南、緬甸等報考講武堂的青年就達200多人。所以當黃埔軍校成立時,雲南陸軍講武堂應邀前往援助建校。據記載,在黃埔軍校成立時的7人領導小組中,就有講武堂教官王柏齡、何應欽、林振雄,他們分別擔任了黃埔軍校的教務總長、總教官和管理部主任,成了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校長時的左膀右臂。當時,由講武堂派出的教官,幾乎占了黃埔軍校的“半壁江山”。首批派出的教官擔任了步兵科、騎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等陸軍四大軍事學科的科長。講武堂的畢業生葉劍英擔任了教授部副主任,曾澤生、盧浚泉等還成為黃埔軍校的區隊長。講武堂的這些教官和畢業生把雲南的成功教學經驗帶到了黃埔軍校,甚至還把蔡鍔為講武堂編寫的軍事教材《曾胡治兵語錄》,帶入黃埔軍校,作為人手一冊的教科書。這一切讓這所新生的軍事學校發生著悄然而喜人的變化,並迅速成長起來。時至今日,許多人都說,雲南陸軍講武堂是“黃埔軍校的搖籃”。這是不爭的事實。

現在,我來到昆明中心城區的翠湖西岸,一座米黃色的老洋房出現了。它就是那座被譽為“黃埔軍校的搖籃”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我國唯一整體留存下來的百年軍校老建築。據考證,它於1907年動工興建,到1909年竣工,可以說是我國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中國第一軍校”。我被它的“大營門”深深吸引,一時感到心襟激蕩。這是一個哥特式的門樓,嚴肅而有氣勢,赫然彰顯出中西合璧的獨特魅力。我想,在清末那個極其腐朽的年代,出現這麼一個簡單、宏偉、洋氣而又令人肅然起敬的“怪物”,是否意味著這裏是“海納百川”的新型校園?是否意味著在這裏成長起來的將是中國真正的“新軍”?是否意味著某種力量或奇跡將在這裏醞釀出現?後來的事實已證明,它的力量真正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許多重要篇章。我們現在看到的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並不是它的全部,它原來的規模比現在要大得多,大約占地7萬平方米。它東起翠湖邊,西至錢局街,南靠洪化橋,北臨西倉坡。這塊巨大的土地,曾是明代黔國公沐英種柳牧馬的“承華圃”,曾是清代吳三桂開辟的“平西別苑”,曾是雍正初年昆明的“校武場”,其曆史淵源很複雜。可我眼前的這座老建築卻很單純,麵積達2萬多平方米,僅為當年講武堂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它的主要部分——一個巨大而罕見的“四合院”,卻奇跡般地保留下來,成為百年軍校最有力的曆史見證。

我走進了“大營門”,走進了這座完好無損的“四合院”。這真是一座令人驚奇的老房子,外形極像昆明的“一顆印”式民居,中間是一個一萬多平方米的院子,四圍由高達10至16米的二層或三層樓房渾然連為一體,四麵各有一道優美的拱形門洞,樓中有一條全程貫通的走廊,長達480米。這也許是中國最大的“走馬轉角”式樓房。當然,最能體現出它精湛完美的建築藝術水平的是,整座建築外表優美協調,內部複雜多變,集磚、石、土、木為一體,牆麵采用大青石、土坯或青磚夾土坯砌成,四邊轉角處毫無一點伸縮縫,地板全用雲南特有的沙鬆製成,至今完好無損。一些建築專家曾說,這樣複雜的建築,不僅在百年前是絕無僅有的建築奇跡,就是在當今,若要用同樣的手法複製一座如此之大的樓房,也是具有較高難度的。

我的思緒回到了19世紀末,在風雨中飄搖的滿清政府,為了挽救腐朽統治,曾掀起“洋務運動”,推行“新政”,其中最重視的一項是仿照西法編練“新軍”。由於雲南地處邊陲,介於當時的英、法兩國侵略勢力之間,形勢十分嚴峻。因此,清朝統治者就把第一批“新軍”建立在雲南。為了培養大批新型軍官,雲貴總督沈秉堃和鍚良於1906年兩次奏請清政府,獲準創辦一所新型的陸軍學堂,即雲南陸軍講武堂。1909年,李根源從日本士官學校第6期畢業後被電調回滇,投入了籌備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工作。這是講武堂曆史上值得記憶的一個重要細節:一大批留日士官學校的進步學生,如唐繼堯、顧品珍、李烈鈞、羅佩金、庾恩暘、謝妝翼、李鴻祥、張子貞、孫永安、葉成林、劉祖武、劉法坤、李萬祥、吳廣仁等等,他們曾在日本跟隨孫中山先生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並加入了同盟會,此時全被李根源吸納進了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