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滇中第一古祠——黑龍潭
這天午後,正是太陽開始有幾分情調的時候,我以遠足和探險的方式,來到了昆明北郊龍泉山的五老峰之麓,看到了在我心中一直撲朔迷離的黑龍潭的真實麵容。我們知道,在《漢書·地理誌》的曆史幽光中,曾忽明忽暗地隱藏著一個地名——益州郡滇池縣西北有個黑水祠。這個古老的地名一直吸引著曆代昆明人前去尋幽訪古,如果找到了黑水祠,那意味著我們窺見了漢武帝時代在雲南所開的益州郡的某些秘密。據曆史學家考證,當時的益州郡,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古滇國”,下轄17個城鎮,相當於今天的雲南大部,全郡共有2萬9千多戶人家,人口多達11萬人。史書上說,那時的益州郡河土平敞,物產眾多,美麗富饒,有鸚鵡、孔雀、鹽池、良田、金銀、銅、鐵、錫、鉛等等,官宦人家富及幾代。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向滇王賜授金印,從此把雲南這片土地納入中國政區序列,不僅擴大了中原的版圖,同時也加快了西南一隅的文明進程。
早在清代,雲貴總督阮元就曾迷戀史書上赫赫有名的“黑水祠”,那可以說是滇中第一古祠,更是雲南的第一處名勝古跡。經阮總督仔細考證之後,他認為“滇池縣有黑水祠,蓋此地也,或者唐梅宋柏之間為故址,龍神廟乃下遷者”。也就是說,早在180多年前,阮元就為我們找到了漢代的黑水祠,也就是現在的黑龍潭道觀。雖說阮元的考證缺乏說服力,但作為一種大膽的“猜想”,同樣對我們充滿了誘惑。
可信的史實是,唐宋以來,昆明地區的老百姓多次到黑龍潭祭祀求雨。明初,黔國公沐英在此大興土木,將龍神祠改名為黑龍宮,整個龍泉道觀才初具規模。此後,明清兩代,雲南總督、巡撫多次對龍泉觀進行修葺和擴建,使這裏變成了一處山水林泉俱美的古典園林。民國年間,這裏開辟為龍泉公園。
我們現在看到的黑龍潭,仍像一件掩藏在奇花異木中的“古董”。祖師殿前那株老態龍鍾的唐朝紅梅,每年春節前夕,它就開放出粉紅色的重瓣花朵,清香襲人。阮元最著名的詩句“千歲梅花千尺潭,春風先到彩雲南”,就是唐梅給了他創作的靈感。唐梅近旁便是宋柏,高28米,古根盤結,枝葉茂密,直衝霄漢,是此處現存最雄偉挺拔的古木,距今已有900百年的曆史了。清代經濟特科狀元袁嘉穀曾為此寫了一首《宋柏行》:
風霜飽閱八百載,柏身老矣色不改。問柏何緣老不改,中堅持有性根在。
此處還有一株明代種植的茶花樹——早桃紅。此花的奇異之處在於,每當冬末初春,其它茶花還在含苞待放時,“早桃紅”已像它的名字一樣,花紅似火,豔如桃花。明代著名詩人擔當也曾為它寫過一首讚美詩:
冷豔爭春喜爛然,山茶按譜甲於滇。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
此時,我在“黑水祠中三異木”的引誘下,從“上觀”走到“下觀”,看到了那件“古董”的真容——黑龍宮前的那一潭水。我立即被那種奇特得不可思議的美景驚呆了。一座精美的小石橋把那潭水一分為二,南池麵積達2600平方米,水深50厘米,是個“渾水潭”,而北池僅有600平方米,平均水深7米,最深處達11米,蓄水量4400立方米,是個“清水潭”。最奇怪的是,兩池相通,但水色各異,一渾一清,涇渭分明,如同道家陰陽各半的太極圖,堪稱大自然中關於色韻的千古絕唱。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謎”,有人猜測,也許是渾水潭水淺,加之雨後有泥水順山坡流入池內,故池水渾濁;而清水潭則因水深,泉水由潭底湧出,所以雖然水色清澈,但卻如同“墨染”一般。除此之外,兩池之間還有一個未解之謎,即兩水相交,魚不往來。古人曾把這兩種奇景描繪成“兩池相交魚不往,一橋橫斷水色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