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潭內還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白色鯉魚,看上去好像沒有脊梁似的,昆明人稱之為“爛脊鯉魚”。這種奇怪的魚是從民間傳說中走出來的,充滿了魔幻色彩。為了讓今天的年輕人和後來者不至於忘記它,昆明人把一個多味而淒美的愛情故事及其主人公“秤舵仙人”的肖像,鐫刻在潭邊的巨石上,我因此讀到了這樣的文字:
相傳,龍泉觀一道長,修行前為挑擔貨郎,娶妻貌美,情感甚篤。但一日,突撞見其妻背夫偷漢,遂攜帶秤砣忿然出走,隱於龍泉觀出家。數年後悟道,世人尊為秤砣仙人。妻人老珠黃,至龍泉觀尋夫欲破鏡重圓。道長有意點化,邀妻至潭畔,將其所帶油炸焦黃鯉魚啖其脊投潭放生。炸魚見水即活,妻見狀頓悟,遂出家修道。故潭中之魚稱爛脊鯉魚。
我從傳說中回過頭來,用疑惑的眼光打量潭水,想從中尋覓到爛脊鯉魚的蹤影。可是我隻看到滿池都是彩色之魚,它們漫遊、排列、奔踴、奪食,變化多端,讓我目不暇接,眼花繚亂。這時,我又想起了一個激動人心的當代“神話”。那是2000年11月的一天,在滇池已絕跡20多年的金線魚突然在這裏“複活”了,人們相信這個清水潭裏一定包含著什麼神奇的力量,才能使那樣的“寶貝”失而複得。當年,昆明人前來這裏觀看金線魚的虔誠態度,就像信仰宗教一樣。每天清晨9時,清水潭邊就圍滿了來自四麵八方的觀魚者。他們幸運地看到了那些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冒出來的“神靈”——身上有一條閃著金色的線條,從鰓部一直連到尾巴中部,將絢麗、潔淨、端莊、和諧的神性依托在那一條絕妙的“金線”上。如果仔細觀察,還可看到它們白色的魚肚和魚背上淺黃或淺黑的魚紋裏點綴著一些深黑的圓斑。它們成群結隊,遍及潭麵,估計總數已達5萬餘尾。雖觸手可及,但沒有一個人把“罪惡之手”伸向它們,甚至把它們視為美食的“邪念”也沒有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魚類專家對此感到無比興奮,他們主動站出來為觀魚者們解謎。陳瑞銀教授說,金線魚是一種半穴居動物,喜歡在清水、淺水裏生活,且對水質和水的含氧量要求很高。它們原來生活在滇池裏,是雲南獨有的四大土著魚種之一,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白天在洞裏,晚上覓食,以水底的一些小蟲子、小動物為食。這個季節正是它們的產卵期,由於繁殖得又快又多,洞穴太擁擠,使得它們感到缺氧或缺食,所以大量浮出水麵。因此,可以說,金線魚的大批量出現,既意味著昆明生態環境的改善,同時更意味著金線魚目前的生存環境並不樂觀,或者說是它們正麵臨著生存危機,必須馬上采取措施,為它創造一個更為有利的生存環境。楊君興教授也十分激動地說,太好啦,這無異於一個大喜訊!雲南四大名魚之首的金線魚重新出現,是生態保護請回了它們。我們今後切不可垂釣、捕撈,一定要保住雲南名魚的這個“根”,這是所有昆明人的責任和義務。
事實上,在數百年前,昆明的金線魚就已聞名全國了。明代崇禎年間,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來到滇池,金線魚曾引起他的關注。他在其遊記中描述說:“舟出沒石隙中,有結茅南涯側者,亟懸仄徑下,得金線泉。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門,大僅如盎,中崆峒,悉巨石欹側,不可入。水由盎門出,分注海。海中細魚溯流入洞,是名金線魚,魚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縷如線,為滇池珍味。”這種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早在清代就已成為昆明人“討好”皇家的貢品了。可見它的名貴。據說這種魚要到秋天才能捕到,因為秋天它吃得飽,長得胖,耐不住秋熱,就從洞中的石縫中跑出來納涼,人們就趁機捕捉它。因此它的“產量”低而又低,每日所捕不過三五斤。關於金線魚的吃法,民國初年的史誌和《滇中瑣記》裏也有許多記載。其中最獨特的做法是,將金線魚與太和豆豉同蒸,再略加一點醬油和紅糖,這樣一來,魚香味與豆豉味融為一體,既清香又鮮美,還夾雜著一絲回甜,實在妙不可言。特別是,在金線魚蒸熟以後,身上那一縷“金線”似乎還在閃著金光,讓人賞心悅目。但這種魚在民間不易買到,價格也十分昂貴,於是昆明便有了一種“私購”之風,即悄悄交給漁民一些定金,與漁民進行“地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