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學而第一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一章。在這一章中,孔子談了三個方麵的問題:1.學習必須按時練習。2.有朋友,尤其有遠方的同道,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情。3.別人不了解自己卻不為此生氣,是君子的行為。
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④,不亦君子乎⑤?”
①在《論語》當中,“子”大都指孔子。以下同此,不另注。②時,有人解釋為“時時”;有人解釋為“有時”;有人解釋為“按時”。“時”的本義為“季節”,因此,這裏當解為“按時”。③說:“悅”的古字。敦煌所出的本子正作“悅”。④邢昺的“疏”說:“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恐怕是不正確的。這個句子省略了賓語“己(我)”,實際上當作“人不(己)知而不慍”。可參本篇最後一章。⑤君子:在古代指有道德有才能或有一定地位的人。通常跟“小人”相對。
【譯文】
孔子說:“從學能夠按時練習,不也是愉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卻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二章。規範“孝”“悌”之道,是構成儒家學說核心思想的要素。在這一章裏,有若分析了孝悌的重要性,並指出孝悌是“仁”得以確立的根本,作為一個君子,應當致力於孝悌這個根本。
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②,鮮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④。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⑤?”
①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魯國人,孔子的學生。②孝:孝順父母;悌:尊敬兄長。③鮮:音xiǎn,“尟”或“尠”的通假字,少。④關於“道”,先秦諸子各有不同的解釋,實際上就是他們的理念或政治主張。當然,“道”在典籍中又可以指“方法”、“道理”等。⑤仁:儒家學派的“五常”理念之一。用韓愈的話說,“仁”就是“博愛”(《原道》)。
[4]論語精萃[4]學而第一【譯文】
有子說:“如果他的為人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那麼,喜歡冒犯上司恐怕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司卻喜歡掀起動亂的,從來沒有過。君子應當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道’也就產生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三章。孔子認為:以花巧的語言、偽善的麵貌取悅人,大概難以做到“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
①令:前賢認為當解為“善”。所謂“令色”,就是“善其顏色”。②這是主謂倒置句式。通常的語序為:仁鮮矣。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模作樣,能達到‘仁’的層麵不太多。”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四章。曾參認為:自身有三個方麵是必須做到的:為別人謀劃必須忠誠。和朋友交往應當誠實。在老師那裏學了東西,應當溫習。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傳不習乎④?”
①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參,音cān(簡朝亮說:“參,七南反。參乘也,故字之曰‘輿’。”)。②省:音xǐng,反省。③這一句,敦煌出土的本子“交”字後有一“言”字。對我們理解這句話很有啟發意義。信:儒家“五常”之一,指誠信。④傳:指學業的傳授。
【譯文】
曾參說:“我每天在三個方麵進行反省:替別人出謀劃策能不忠誠嗎?和朋友交往能不真誠嗎?在老師那裏接受了教誨能不反複練習嗎?”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五章。在本篇裏,孔子表述了治理國家的一些根本原則。
子曰:“道千乘之國①,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① 道:治理。乘:音shèng,四匹馬拉的車輛。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千輛戰車的大國,應當恭敬地做事並且取信於民,節約用度並且愛護民眾,按一定的時節役使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