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六章。孔子認為:首先得在孝悌、愛眾乃至仁方麵用力,其次才是學習文獻。
子曰:“弟子入則孝①,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②。”
①弟:是相對於“兄”而言的;子:則是相對於“父母”而言的。②文:在典籍中是個很大的概念,包括《詩》、《書》、“六藝(禮、樂、射、馭、書、數)”等。
【譯文】
孔子說:“作為子女,應當孝順父母;作為弟弟,應當尊敬兄長。恭謹而且講求誠信,廣泛地愛眾人,以上都做好了,還有閑暇餘力,就可以學習各類文獻了。”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七章。卜商在這一章裏闡述了品行優於學習的道理。言下之意是說,學習無非也就是個人的修身而已。
子夏曰①:“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孔子的學生。②第一個“賢”用作動詞,意思是“把……當做賢才”;第二個“賢”是名詞,指賢才。易色,按照朱熹的說法,即改變好色之心。
【譯文】
子夏說:“確實地視賢才為賢才而改變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心力。侍奉君主,能夠委身致命。和朋友交往,言語之間講求誠信。雖然說還沒有學習,但我卻一定說他已經學了。”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八章。孔子認為,君子起碼得具備以下品質:莊重,把忠信放在首位,有了過失應改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①,無友不如己者②,過則勿憚改③。”
①主:以……為主。②無:相當於“毋”、“勿”,表禁止。③過:過失,過錯。憚:忌憚,害怕。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就不牢固。應當以忠信為主,不要和那些(在忠信方麵)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失不要忌憚改正。”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九章。曾參認為,喪事祭典可以反映人的德行。換言之,儒家學派主張通過“禮”來規範人們的道德觀念。
曾子曰:“慎終追遠①,民德歸厚矣。”
①終:死亡,這裏指喪事。追:追思,這裏特指祭祀時的追思。遠:遠祖。這裏泛指祖先。
【譯文】
曾參說:“(按照禮製)謹慎地處理喪事,(祭祀時)追思祖先,那麼,老百姓的德行將回複厚重。”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十章。通過子禽和子貢的一問一答,孔子積極參政的態度以及迥異常人的品行躍然紙上。
子禽問於子貢曰①:“夫子至於是邦也②,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③。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注),孔子的學生。也有說是子貢的學生的(見朱熹注引)。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的學生。段玉裁說:貢當作贛(《說文解字注》)。定州所出竹簡本《論語》,證明段玉裁的說法是正確的。②夫子:指孔子。③溫:溫和。良:平易而正直。恭:莊重恭敬。儉:有節製。讓:謙遜。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某個邦國,一定聽到那個邦國的政事。他是求取到的呢?還是別人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說:“老師憑借他溫良恭儉讓的品德而得知的。老師的求取,大概和別人的求取有所不同吧。”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十一章。孔子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孝順,得通過長時間的考察,即使其父親去世了,也得繼續考察一段時間。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①,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②,可謂孝矣。”
①沒:通“歿”,死去。②三年:古時候的禮製,父親去世,兒子得服喪三年。因此,這裏的“三”是實數。
【譯文】
孔子說:“父親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誌向。父親故去後,觀察他的行為。三年都不改變先前對父親的態度,可以稱得上孝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