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十二章。有若強調,禮製的施行,以達至社會和諧為目的,而和諧反過來也需要禮製不斷地加以調節。

有子曰:“禮之用①,和為貴②。先王之道斯為美③。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①禮:儒家的“五常”理念之一。在《論語》當中,“禮”有時候指典章製度的總和,即“禮製”,有時候指禮儀。這裏指前者。②和:這裏以及下麵的文例均是“龢”的通假字。《說文解字》:“龢,調也。”(卷二龠部)也就是和諧、協調的意思。“和諧”,古作“龢龤”。③先王:指由聖人而成為天子的人(皇侃《論語義疏》卷一),諸如三皇五帝、商湯、周文等。

【譯文】

有若說:“‘禮’的推行,貴在和諧。先王們治理正是把這作為美好的原則。小事大事(的處理)無不從‘和’出發,不過,也有不可施行的時候,知道‘和’而隻憑借‘和’施政,不用禮製加以調節,也是不可施行的。”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十三章。有若在這一章裏對“信”、“恭”、“因”三種行為的道德規範作了界定,當然,也就是君子的行為準則。

有子曰:“信近於義①,言可複也②。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③,亦可宗也④。”

①義:儒家的“五常”之一。用韓愈的話說,就是“行而宜之”(《韓李筆解》),即“適宜施行的行為”。②複:本作“復”,實踐,踐行。③因:依靠。親:在古代典籍中通常指父母。這裏泛指可親近的人。④宗:可宗法的。

【譯文】

有若說:“‘信’接近‘義’,承諾當然可以兌現。恭謹接近‘禮’,就可以遠離恥辱。有所依靠的時候,不失去可親近的人,也可以成為楷模了。”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十四章。孔子認為,好學與否可以體現為對吃、住、做事、說話以及交往的態度。可見儒家的教育理念側重於“德”的培養。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①,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可謂好學也已。”

①君子:這裏特指學習的人。②敏:敏捷,聰敏。③就:靠近,走近,接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於吃喝切勿要求飽足,對於居處切勿要求安逸。做事應當聰敏,而說話應當謹慎,接近有‘道’的人從而走上正途。這樣就可以稱得上好學了。”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十五章。在這一章裏,孔子闡述了這麼個道理:雖然個人的品質已堪稱優秀,也還得使它進一步達至完美。

子貢曰:“貧而無諂①,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②?”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①諂:諂媚,巴結討好別人。②《詩》:在典籍中通常指《詩經》。這裏引用的詩句,出自《詩經》的《衛風·淇澳》。

【譯文】

子貢問:“貧窮卻不諂媚,富足卻不驕傲,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不過,還比不上貧窮卻快樂,富足卻好禮。” 子貢又問:“《詩經》上說:‘就好比是犀角玉石,也得切磋琢磨。’說的就是這種道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跟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往昔的事情就知道未來的事情。”

【題解】

本篇選自《學而》篇第十六章。孔子告誡弟子:重要的是了解他人,至於自己能否被他人了解,則是次要的。了解他人,如果是從學者,就可以擇善而從;如果是在位者,就可以任人唯賢。自己不被人所了解,充其量默默無聞罷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①。”

①皇侃的本子及敦煌所出本子第二個“患”後多一“己”字。對我們的理解很有啟發。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擔心(自己)不了解他人。”[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