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為政第二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一章。通過這一章,可以了解孔子的治政理念:“德”。
子曰:“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③。”
①德:在先秦諸子的口中筆下,“德”和“道”是相關的一對概念。通常,當“道”指一個理念或一種學術主張時,“德”就是這個理念或學術主張的具體實踐。在這裏,“德”就是這個意思。朱熹注道:“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②北辰:北極星。③共:“拱”的本字,引申為“圍繞”。
【譯文】
孔子說:“用‘德’來治理政事,就好比北極星,隻要它位居它所在的那個地方,所有的星星就都圍繞著它。”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二章。史載孔子刪詩,這一章大概也可以作為證據。從現在掌握的史實看,《詩經》所載,大概隻是當時詩作很少的一部分。例如著名的石鼓文,實際上就是詩歌。又如近來入藏上海博物館的楚竹簡,就載有佚詩。孔子刪詩,當然是從教學的目的出發。因此,他認為這三百首詩歌都思慮純正,可以用作教學。
子曰:“《詩》三百①,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②。’”
①《詩經》共有詩歌305篇。這裏的“三百”,隻是個概數。②邪:“衺”的通假字。《廣韻·麻韻》:“衺,不正也。”《說文解字》:“邪,琅邪郡。”(卷六邑部)
[4]論語精萃[4]為政第二[2]論語精萃[2]為政第二【譯文】
孔子說:“《詩經》裏的三百首詩歌,用一句話概括,便是‘思慮純正’。”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三章。在這一章裏,孔子論述了“政”和“刑”、“德”和“禮”在治政上的作用利弊,強調治政采“德”“禮”之法才是根本。這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章的補充說明。
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②,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③。”
①道:在這裏是“治理”、“管治”的意思。政:指政治手段,例如法製、禁令之類。②齊:使……劃一,使……一致。③格:或解釋為“至”,或解釋為“正”,都可以說得通。這裏采後一說。
【譯文】
孔子說:“用政治手段治理民眾,用刑法使民眾的行為相一致,民眾可以避免刑罰卻沒有羞恥之心。用‘德’的手段治理民眾,用‘禮’使民眾的行為相一致,民眾就有羞恥之心而且正直。”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四章。朱熹認為,這個學習的過程,未必完全是孔子自己的寫照,而隻是希望學習者循序漸進,每十年達至一個高度。我覺得朱熹的看法有道理。不過,既然開始用了一個“吾”,說明孔子說這話還是從自身出發的。隻是這話該不是孔子七十歲的時候才說的吧。可能,“五十”以後大概隻是孔子的期望罷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①,六十而耳順②,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③。”
①天命:自然的規律。天:天道。命:生命。②耳順:朱熹解釋說:“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言下之意是說,對聽到的一切有敏銳的判斷力。③矩:測方的量器。這裏指法度,法則。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學習的誌向,三十歲時就有所成,四十歲時就沒有困惑,五十歲就了解天命,六十歲時對聽到的一切都心內了然,七十歲時雖然放縱心誌欲望,卻不至於亂了法度。”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五章。“孝”是儒家學說重要的主張之一。孔子在這一章裏闡述了孝道的一些具體形式,強調:孝道應以禮製為原則。當然,孔子對同一問題的解釋往往是因人而異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下麵連續幾章的內容去理解。
孟懿子問孝①。子曰:“無違。”樊遲禦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①孟懿子:複姓仲孫名何忌,“懿”是他的諡號。有人說他是孔子的學生(《論語詳解》卷二)。②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譯文】
孟懿子(向孔子)詢問(如何盡)孝道。孔子說:“切勿違逆。”樊遲給孔子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懿子向我詢問孝道,我告訴他‘切勿違逆’。” 樊遲問道:“說的是什麼呢?”孔子說:“父母生前,侍奉他們應當符合禮製;父母死後,埋葬他們應當符合禮製,祭祀也要符合禮製。”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六章。孔子在這一章裏進一步解釋如何盡孝道:時時憂心父母生病。
孟武伯問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
①孟武伯:複姓仲孫名彘,諡武,孟懿子的兒子。敦煌所出的本子作“孟賦伯”。②這個句子,以前的解釋頗為曲折:父母憂心子女生病,而子女能夠體察父母的憂心,便是孝順了。其實這是個賓語前置的句子,通常的語序為:唯其父母疾之憂。意思就是時時憂心父母生病,是孝道的一項重要內容。《論語詳解》有個記載,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句子:“孟懿子名何忌,魯孟孫僖子貜之子。昭公七年,僖子從公入楚,不能相禮,病之及卒,屬其二子閱與何忌事孔子學禮焉。”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詢問(如何盡)孝道。孔子說:“務必時時擔憂父母生病吧。”
【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