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選自《為政》篇第七章。在這一章裏,孔子批評了當時把贍養當作孝道的現象,強調:孝道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敬”的實質更重要。
子遊問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②。不敬,何以別乎?”
①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吳國人,孔子的學生。②有:助動詞,表被動。
【譯文】
子遊(向孔子)詢問(如何盡)孝道。孔子說:“今天的孝道,據說就是能贍養父母。可是狗和馬都可以被豢養起來的。如果(贍養)不存敬意,那(和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八章。在這一章裏,孔子再度強調孝道中“敬”的重要性。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②?”
①色難:傳統上把“色”解釋為“臉色”,把“難”解釋為“困難”。或以為審察父母的臉色困難;或以為侍奉父母時表現出愉悅臉色困難。裴傳永把“難”讀為“戁”,訓為“敬”(《論語“色難”新解》,《孔子研究》2000年4期)。可從。②曾:音zēng,竟然。
【譯文】
子夏(向孔子)詢問(如何盡)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應)臉色恭敬。有事情,晚輩代勞;有酒菜,長輩吃,竟然把這當成孝道嗎?”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九章。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孔子最喜歡顏回這個學生。因此,無論孔子如何表彰顏回都不會讓我們感到意外。事實上,這一章裏孔子表彰顏回,目的卻在於肯定這麼一種學習態度,並希望弟子們效法。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①,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①回:姓顏名回,字子淵,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譯文】
孔子說:“我和顏回整天談論學問,他都沒有異議,似乎愚蠢,但是,他退下去反思個人的見解,也有所發明。可見顏回並不愚蠢。”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十章。在這一章裏,孔子談了考察人的一些門道。綜言之,就是應全麵考察,才能避免得出偏頗的結論。
子曰:“視其所以①,觀其所由②,察其所安,人焉廋哉③!人焉廋哉!”
①以:認為,以為。這裏有“考慮”的意思。②由:經由,經過。③廋:音sōu,收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看看他的主張,觀察他的經曆,考察他滿足的對象,別人怎能把他藏起來呢?別人怎能把他藏起來呢?”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十一章。這一章,孔子強調溫習在學習當中的重要作用。實際上闡明溫習不僅僅有助於記憶,它還是個思考的過程,通過溫習,往往會有新的創獲。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就知道新的道理,可以做老師了。”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十二章。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不應該隻具備某種才藝。言下之意,君子應知識廣博。
子曰:“君子不器①。”
①器:器皿。這裏特指僅具有某種用途的器皿。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隻是具有某種用途的器皿。”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十三章。孔子認為,作為君子,難的不是說,而是做。因此,先做了再說,是君子行事的原則之一。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①。”
①這一句,定州所出的竹簡本作“先行其言從之”,對如何標點很有啟發意義。
【譯文】
子貢問君子(該怎麼做)。孔子說:“先去做,然後才把話說出來。”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十四章。孔子認為,“周”和“比”是截然相反的兩種行為,對“周”和“比”的取舍,便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①周:周密,引申為密切,團結。比:古文字“比”和“從”同形,這裏的“比”恐怕是“從”。跟從,盲從。
【譯文】
孔子說:“君子重視團結,但不盲從;小人喜歡盲從,但不團結。”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十五章。孔子認為,“學”和“思”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①罔:通作“惘”,迷惘。②殆:危殆,危險。
【譯文】
孔子說:“光學習而不思考,就迷惘;光胡思亂想而不學習,就危險。”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十六章。孔子認為,學習得走正途,否則就有危害。
子曰:“攻乎異端①,斯害也已②。”
①攻:修習,在……方麵用功。定州所出漢簡本作“功”,為理解“攻”的意義提供了很好的證據。異端:別立一端,指不合正道的學說。②已:表限止語氣的虛詞,無義。有人把“攻”理解為“攻擊”,順理成章地,把“已”讀為“結束”、“完結”。也可以說得通。
【譯文】
孔子說:“修習異端邪說,則是有害的。”
【題解】
本篇選自《為政》篇第十七章。這一章,從字麵上看,孔子是在教導仲由,但不妨把這教導理解為孔子對學習對認知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