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樞等幻想退官商辦,是在跟製度挑戰。製度決定他們必敗,而不能僅僅歸責於盛宣懷挾私報複。
曆史對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他的影響力大於盛宣懷,有關他的爭議汗牛充棟。
李鴻章“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斷,顯示出他高出同輩官僚的卓越見識。然而李鴻章師法泰西,隻停留在物質層麵,最能折射他心理的一句話是:“中國文武製度事事遠在西人之上,獨火器不及。”而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警句,精辟地概括了洋務運動的實質。洋務派的步伐邁得再大,都不會觸動祖宗成法,他們仍是舊體製的維護者和修補匠。
李鴻章推動洋務運動的成效有目共睹,同時他的私德倍受非議。清末流行於民間的一副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寫李鴻章,他是安徽合肥人,權位相當於宰相;下聯寫翁同龢,翁乃江蘇常熟人,曾任司農(相當農業部長)。
李鴻章斂財有多個渠道,盛宣懷隻是其中之一。李鴻章貪墨屢受彈劾,總能化險為夷。原來,李鴻章的利益圈把慈禧也圈了進去。修建慈禧頤享天年的頤和園,最初預算1000萬兩。從1888年起,慈禧叫李鴻章每年從海軍經費中拿200萬兩用於造園,李鴻章隻好停購鐵甲炮艦,讓醇親王打著在昆明湖訓練海軍的幌子大修頤和園,糜費白銀達幾千萬兩。
1901年李鴻章病逝。為李鴻章作傳的梁啟超說李鴻章“家資逾千萬,其弟兄子侄私財,又千萬餘元”。駐美公使容閎根據國內傳聞和海外媒體,估計李鴻章“有私產四千萬以遺子孫”。容閎的“四千萬”與梁啟超的“逾千萬”相差甚大,李鴻章究竟財富幾何,成為曠世之謎。近年媒體熱炒李鴻章遺產,皆以幾千萬兩籠統估之。
每一次社會轉型都引發權力的再分配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上海等通商口岸開埠,一批出身寒微略懂外語的買辦成為中國最富的階層;洋務運動,買辦介入得越深,輸得越慘。權力通吃,大贏家是官僚資本滋養的利益集團。
從資本演化的角度評判,洋務運動是一場將國家資本和民間資本轉化為官僚資本的運動。
國家資本,即政府投向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的資金及所產生的效益。投資執行人是地方督撫,清代中央與地方財政條塊分割,官員主宰企業的權力很大。即使是完全官款的官企,也不能與同時代歐美日的國營企業相提並論。中國的官企摻雜著太多的官僚利益。這種利益包含地方集團利益和官僚個人利益。因此,法治國家的國家資本不是嚴格意義的官僚資本,而中國卻可以將二者劃等號。
中國和日本,幾乎同時代啟動近代工業化,政府辦企業成為中日政府的共同選擇。1870年明治政府設立工部省;清朝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交部)代管,實際上由地方督撫各行其事。日本相繼創辦橫須賀、橫濱製鐵所、長崎製鐵所、關口大炮製作所、石川島造船所等諸多國企,其景象可與中國的洋務實業局交相輝映。
然而到80年代中期,中日兩國的做法截然不同。李鴻章遙控盛宣懷將唐廷樞徐潤等股商代理人清除出局,唐徐等人退官商辦的願望徹底破碎,股商的權益喪失殆盡,近代商辦色彩濃鬱的招商局陡增官控色彩。以後增設的官督商辦洋務局,莫不以後期的招商局為藍本,商權受到官權的嚴重擠壓。
而日本政府發現國企弊端叢生,屙症難愈,便毅然改弦更張推行官退民進,把官營企業廉價售予民間商社。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政府將大型官企長崎造船所“白送”給岩崎彌太郎家族經營,許其日後用經營盈利逐年贖買官有股份。日本同時建立起保護私人資本的經濟法規和銀行製度,為促進私人資本踴躍投資工業提供了保障。日本民營企業空前壯大,出現了三井、三菱、關西鐵路等眾多財閥型私營集團公司。
中國的洋務官僚漠視股商利益,輕而易舉就能剝奪股商的權益。改良主義思想家鄭觀應痛心疾首指出:“華商公司不能振興,由於有剝商之條,無保商之政。”“中國尚無商律,亦無憲法,專製之下,各股東無如之何!華商相信洋商,不信官督商辦之局。”
盡管官商體製備受非議,權勢者仍在官商體製一條道上走到黑。
官營一枝獨大,必然擠壓民營的空間。
每當官局設立,朝廷和地方政府都會賦予官局排他性的壟斷權。如航運業,先是禁止華商購置輪船,結果華商詭寄經營。輪船招商局成立,經朝廷批準的章程規定“五十年內隻許華商附股”,“不準另樹一幟”。1882年寧波商人葉澄衷稟請置辦輪船,即遭李鴻章駁回。同年,李培鬆、鄭觀應等籌辦內河小輪公司,獲得南洋大臣左宗棠的支持,李鴻章稍作妥協,規定小輪“但準搭客,不準裝貨”,致使小輪公司胎死腹中。1897年盛宣懷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督辦,奏明“先造盧漢幹路,其餘蘇滬、粵漢次第開造,不再另設公司”。1878年上海機器織布局創辦時,經李鴻章奏準“十年內隻準華商附股搭辦,不準另行設局”。1893年李鴻章再次奏準,全國紗機與布機“即以現辦紗機器十萬錠子,布機五千張為度,十年之內不準續添”。機器紡織是近代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李鴻章為維護自己的官局,不僅封殺了民營的空間,還設障阻撓其他督撫分一杯羹。
其他督撫大員也不是吃素的。開平礦務局開辦時,李鴻章規定“距唐山十裏內不準他人開采”,“不準另立煤礦公司”。李鴻章逝世後,袁世凱勢力迅速崛起,覬覦並爭奪灤州的煤炭資源。袁世凱係創建官督商辦的灤州煤礦公司,礦界更比李鴻章批準的《礦務章程》的限製大十倍(330平方裏),“礦界以內不準他人開采”(界內原有的開平礦保留,但不得拓界),“嗣後他礦不得援以為例”。張之洞係的萍鄉煤礦,規定504方裏內不準他人開采;漢陽鐵廠享有獨占供應“官辦鋼鐵料件”及蘆漢、粵漢路軌特權等等。
官商壟斷,是市場競爭的大敵。地方利益集團爭奪壟斷性利益,為清末官僚資本的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