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成藥老字號概述(1 / 2)

佛山成藥老字號概述

佛山,古稱季華鄉。唐貞觀時期,鄉人在塔坡崗掘出三尊銅佛,據載是東晉僧人建佛寺所留,遂認為這裏是佛家之山,於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佛山,為古代四大名鎮之首,是武術之鄉,冶煉之鄉,同時也是嶺南的成藥之鄉。佛山成藥的發展源遠流長,其製藥之始可溯源至葛仙雲遊丹灶煉丹。

一 葛洪煉丹

東晉成帝時,葛洪與妻鮑姑雲遊四方,至珍豐市(現南海丹灶),濃蔭之下偶得一佳泉,水清且湧流不息。遙見村外有一座土崗,遂登至崗頂,此崗山環水抱,群鳥和鳴,百花齊放。二人在崗上尋得丹土,心中喜悅,認為此處實為煉丹之所。於是舉鋤劈灶,從村中取得泉水,在崗上燃起熊熊爐火,煉起丹來。經幾載煎熬,大功告成。

二 造藥著述

葛洪除研習書本知識與前人經驗外,還特別注意對客觀事物作深入細致的觀察,且勤於鑽研,因而在學術上大有建樹。其著作《肘後備急方》記載了他對各種病症長期觀察的成果,其中有許多是醫學文獻中最早的記錄。如他記載了一種叫“沙虱病”的傳染病,即現在所稱的恙蟲病。國外在二十世紀才發現此病的病原,而葛洪早在一千多年前,在沒有儀器的協助下,發現了此病的病原、病狀、感染途徑、預後與預防方法。

三 突發疫疾

話說,丹灶鎮一位村民忽得怪病,初時身起紅疹、惡心嘔吐、頭痛發熱,後高熱不止、煩痛不解,遂致死。不久其家人因同樣病症而亡,村裏數戶人家出現同病症。村裏的老人說這是鬼神詛咒,遂祭奠山神,並將患病者統一趕到村廟祈求神靈寬恕,卻未有好轉,患病者仍日增。

四 村廟視疾

此時,有人提出葛洪夫婦習道法通仙術,便請他們下山相助。夫婦二人趕至村廟,掩麵並以艾葉汁塗抹四肢,入廟內了解病況。待檢查完畢,葛洪告知村民:“此病非鬼神之作,應是瘟病。需找出病源。”遂讓熟悉山路的村民帶路到日常勞作的地方。

五 上山“搜”病

葛洪一連數日細致觀察,終於在草地裏發現了一種比小米粒還小的幼蟲,喚其“沙虱蟲”。村民應是被其吸血後,感染上瘧疾,並相互傳染。他隨即廣采草藥,製藥布施,總算將村裏的疫情控製下來。臨走前,他還將預防瘧疾與過往收集的藥方教給村民,村民對此感恩戴德。

六 千年功德

自此,附近常有患者至崗上求醫,葛洪夫婦都細心救治,並常向村中父老傳授治病養生之法,深得當地群眾愛戴。兩人仙遊之後,人們在當地建有葛仙祠,將葛洪所遺之著述及仙缽放於祠內供奉,吸引了不少醫家及修道之士前來拜謁。葛仙祠香火連綿1500多年。

七 少女輕生

葛洪的妻子鮑姑,醫術精湛,擅長灸法。傳說一天,鮑姑行至河邊,見一位絲巾遮麵、身著大紅禮服的姑娘欲跳河自盡,忙上前勸阻。原來姑娘乃村長獨女,幼時父輩定下姻親,及笄出嫁。怎知出嫁前一個月,臉上突長數顆黑瘤,且久治不愈。男家得知此事後要求退婚。姑娘萬念俱灰,欲一死了之。

八 鮑姑施治

聽罷,鮑姑將姑娘遮麵的絲巾扯下,隻見她臉上確實長了許多黑褐色的贅瘤。遂從藥囊中取出紅腳艾,搓成艾絨,用火點燃,緩緩地在姑娘臉上熏灼。大約一盞茶的時間,姑娘臉上的疙瘩一點點脫落,疤痕盡消,竟是一個麵若桃花的美貌女子。姑娘看著水中倒影,喜極而泣,千恩萬謝後,歡喜而去。

九 昭遇修書

北宋時期有一部對中醫發展有深遠影響的官修方書,名為《太平聖惠方》,其主編之一的陳昭遇是南海人。太平興國三年,陳昭遇奉宋太宗趙光義之命編修醫書,與眾禦醫廣泛收集醫藥方書及民間驗方,檢驗並按類分述各科病症。曆時十四年成書,由宋太宗禦筆賜序,頒行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