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科場良師——黃恒庵(1 / 1)

第三篇 科場良師——黃恒庵

黃恒庵蠟丸館,設在佛山市走馬路(今福寧路),始創於明天啟年間。創始人黃恒庵,祖籍順德,後遷居佛山。他精通醫理,在佛山設館行醫,由於注意總結臨床經驗,悉心研究方劑,先後研製出烏金丸、活絡丸、牛黃丸、衛生丸、寧神丸和理中丸等幾個蠟丸品種,在臨床上有較好療效,成為明、清兩朝科場中常用藥。

一 驚現贗品

話說黃恒庵老鋪,有一段被迫改名的趣事:當時店鋪由黃恒庵之子黃日賡主持。因所售藥丸療效顯著,價格適中,蠟丸館的生意蒸蒸日上。怎知市場上竟出現仿品,其大小、包裝皆仿黃恒庵蠟丸所製,還印著“黃恒庵”三個大字。黃家遂委托官府查辦,但屢查不止。此時,朝廷昭天下避明代九朝皇帝廟號,“恒”字屬避諱之列 。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

二 偶得妙計

黃日賡思量多日,仍一籌莫展。一日,見小兒練字,便上前誇道“吾兒書法日益見長啊!”豈料小兒專注抄寫,突聽聲響受了驚嚇,手一抖在正寫著的“日”字下斜斜地加了一橫。小兒懊惱,正要把紙換掉,卻被黃截住,隻見黃定定地看著那個斜了的“旦”字,朗聲笑道“隻需改一筆,吾憂可解!”遂取過筆墨,大筆一揮,紙上躍然一個 恒(“亙”字邊下方少一橫)字。

三 招牌改名

隨後,黃日賡命家奴將招牌和包裝上的“恒”字統統改成恒(“亙”字邊下方少一橫)字。這樣一來,既可避諱又保留了原名,而且更容易引起顧客注意,一眼即可辨識真假。可謂一舉多得。此後經百數年不易,成為子孫標榜老字號的佳話和業內人士津津樂道的話題,直到清代中葉才恢複原來的“恒”字。

四 不速之客

黃恒庵蠟丸館所製售的成藥以“烏金丸”最負盛名。關於“烏金丸”,民間流傳著一個傳說:黃恒庵年輕時勤於鑽研藥方,常忙到深夜,因用腦過度時有頭疼。他的家緊靠河邊。一天晚上,一名不速之客(水鬼)來到黃家。黃初時十分驚悸,後見“水鬼”並無害人之舉,便大著膽子邀水鬼飲酒談天。此後一人一鬼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每晚把酒同歡。

五 水鬼娶妻

一晚,“水鬼”對黃說:“明天我要成親,請你不要去河邊。”黃點頭答應,但心存疑惑,決定去看個究竟。他悄悄地走向河邊,突然刮起一陣大風,把前方的婦人卷進了河裏,黃連忙扯住婦人的衣袖,費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將婦女救起。次日晚上,“水鬼”剛進黃家便罵:“為何阻攔我娶妻?”黃理直氣壯地說:“你何不娶個女鬼,偏要害死一條人命呢?”“水鬼”聽後覺得有道理,不再害人。

六 水鬼獻方

“水鬼”的行為感動了上天,不久被提升去異地擔任城隍。上任前,他邀請黃恒庵飲酒敘舊。黃依約前往卻不見其蹤影,忽傳來“水鬼”的聲音:“知君常受頭疼之苦,留一健腦良方,以報君恩。”一紙藥方緩緩落在腳邊。黃遂回家依藥方製作,試服後確覺神清氣爽、安神醒腦,取名為“烏金丸”。由於是“仙傳良方”,藥效靈驗,一經推出,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