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三合一品牌——馮了性
馮了性,明代著名醫藥師,其父馮炳陽粗通醫道和藥理,於佛山經營藥鋪。憑多年行醫實踐,創製出一種醫治跌打勞損、腰腿酸痛的藥酒,取名“萬應藥酒”。馮了性自小受父親言傳身教,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完善藥酒配方,後改名為“馮了性風濕鐵打藥酒”。“馮了性風濕鐵打藥酒”行銷數百年,是傳統佛藥鼎盛時期的見證。
一 遍尋良方
馮了性自幼向往佛學,聽聞南少林有隱士、高僧精通病理,為進一步提高萬應藥酒的功效,他不遠萬裏遊曆名山古刹。一日,馮了性翻上一座高山,頓足遠眺,在群山綠水間隱約見到一座古寺,巍立於雲煙拂拂中。心想此處必有高人,遂朝著古寺的方向快步前行。一連五日未有停歇,行至寺門,終因體力不支而暈厥。
二 善僧贈藥
馮了性醒來,隻覺渾身筋骨酸疼,發現自己躺在一間禪房內,床邊還有一位老僧人。僧人見他蘇醒,先為他喂食米粥,後取下腰間藥酒讓他服下。馮正疑惑:僧人喝酒,豈不是破戒?僧人似知其疑慮,笑道:“施主操勞過度,傷至筋骨。若不及時治療,怕落下病根。此乃貧僧獨製藥酒,非一般俗酒。對刀傷、跌打、勞損、風濕骨痛,均有奇效。”
三 拜師學藝
馮了性服下藥酒,片刻過後,頓覺身體舒暢、神清氣爽,療效比自家藥酒更甚十倍。遂跪倒,自報家門,請求僧人傳授藥方。僧人答曰:“此方原不外傳,但見施主一心為解救鄉親疾苦,老衲願將藥方一一傳授。”感僧人大德,馮拜僧人為師,潛心求教,受賜法號為“了性”。學成後,返佛山,改藥酒為“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
四 藥酒傳說
關於馮了性改良藥酒的過程,還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據說馮了性當年幫父親售賣藥酒時,一次由於挑藥酒太累,停在路上睡著了。此時一條蛇順著挑酒的藤枝往上爬,剛爬到酒桶口時,因蛇身過重,連同藤枝一並掉進酒裏。馮了性醒後看到此狀,將已淹死的蛇撈起,挑酒繼續上路,如常售賣。
五 改良配方
誰知許多患者反饋說那天的藥酒效果更好了。馮了性心想難道是因為泡過蛇的緣故使得酒性有所改變?經驗證,發現酒性並未因蛇而變。後恍然想起挑酒的藤枝。於是反複驗證,確定酒是經藤枝浸泡後增強了藥性,而這條藤枝就是中藥材丁公藤。後馮了性對藥酒的改良配方中,注重丁公藤的合理使用,使藥酒療效更好。
六 風行全國
至清道光年間,“馮了性藥鋪”實行醫、藥一體,發展到鼎盛時期,產品銷路日廣,風行全國。至清末,國內生產“馮了性藥酒”的藥廠超過15家。藥鋪除了生產“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外,還生產其它跌打藥品。當時的馮了性藥鋪被稱為“佛山藥王” 。關於這個稱號的由來,流傳著一段佳話。
七 施醫贈藥
相傳道光年間,為防範外國侵略,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一日,林則徐校閱水師,演練完畢後探望傷兵。在帳篷外,見幾名士兵正在搬卸印有“馮了性”字樣的貨物,問一旁的副官方知:佛山馮了性藥鋪聽聞將士日夜操練,時有損傷,為解軍中藥物稀缺之急,定期捐贈藥酒、藥品,並遣藥師義診。
八 義感總督
副官說:“如今軍中凡受傷者,用馮了性藥酒調理,兩三日即可痊愈,被眾人稱頌為‘藥王’。” 林則徐聽後深受觸動,走進篷內,陣陣藥酒味撲鼻而來,果見兩名醫師正幫傷兵診治,身後有數人排隊靜候。
九 總督贈匾
林則徐回到住所,遂吩咐親兵取來紙墨,親筆題寫“佛山藥王”四個大字,命人製成牌匾,送到馮府,以褒揚馮了性藥鋪的義舉。自此,林則徐所賜牌匾“佛山藥王”高懸於藥鋪內堂,馮了性藥鋪聲名更著。無奈抗日戰爭期間牌匾被燒毀。
十 現代傳承
1957年公私合營時期,由“馮了性藥鋪”等57家製藥店鋪組建成“佛山聯合製藥廠” ,後更名為“佛山市製藥一廠”。2000年企業經過資產重組,組建成有限責任公司,並恢複了“馮了性藥鋪”傳統老字號稱謂,定名為“佛山馮了性藥業有限公司”。自此,馮了性,既是人名、藥名,又是企業名稱,是“三合一”的佛藥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