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四百年老字號——梁仲弘(1 / 1)

第一篇 四百年老字號——梁仲弘

“梁仲弘萬應抱龍丸”創自明代萬曆初年,是佛山最早的中成藥蠟丸之一,至今曆430多年而不衰。其創始人梁仲弘,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在佛山鎮朝市街開醫館。他以“德、精、誠”為行醫宗旨,不斷鑽研古方,並從日益積累的臨床經驗中苦心研製中藥方劑,且製藥時注重選材的質量,從不粗製濫造。因此,患者治愈率高、藥品效果顯著。不久,醫館聲名在外。

一 獨創包裝

梁仲弘研製出幾種頗有療效的成藥蠟丸在醫館出售,其中以專治小兒腹痛、吐奶的特效藥“抱龍丸”最負盛名。古代成藥方劑以丸、散、膏、丹、酒等為主,丸劑是最為常用的劑型。藥丸製成之後,需要好的包裝,以便保存和攜帶。梁仲弘製作的成藥藥丸,剛開始是用蜆殼裝藥膏,兩個蜆殼接縫處封以蠟,故又稱“蜆殼膏”,後經不斷研究與試驗,改成純蠟殼包裝。

二 官員獻藥

據傳,梁仲弘對藥丸包裝的改製,源於一段有趣的故事。話說萬曆十六年,皇子朱常洵突發高熱、驚風抽搐、且吐奶水瀉,太醫所配藥方味苦難咽,且久不見起色。神宗傳令全國尋求良方。此時一位官員將自佛山帶來的“抱龍丸”奉上,皇子一經服下,立見成效。神宗欣喜,重賞獻藥官員,並命人每年赴嶺南采辦“抱龍丸”。“抱龍丸”成為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家中幼兒的專用藥品。

三 朝廷采辦

兩年過去了,又到朝廷采辦的日子,梁家人早早將藥丸打包,裝上馬車。采辦官員上前恭賀梁仲弘道:“今年采辦的數量又增了兩倍。”後又甚為苦惱地提出:由於京城至嶺南路程遙遠,經連日顛簸,近半數“蜆殼膏”被震散、損壞。梁仲弘想一定是因為蜆殼質脆易碎,暗下決心一定要想一個既可密封藥丸又適合運輸存放的方法。

四 蠟丸創製

一日,梁仲弘製丸時,不慎將剛製好的藥丸掉進一旁的蠟鍋裏,他急忙去撈,可藥丸已被蠟油團團裹住。待蠟油風幹,他用力一掰,隻見蠟殼內殼如雞蛋內殼般光滑,裏麵的藥丸完好無損。他突發靈感:何不用蠟殼替換‘蜆殼’做包裝呢?後經多次試驗,發現蠟殼包裝確實更易封存、更好攜帶,於是全麵更換“抱龍丸”的封裝方式,解決了長途運送的難題。

五 眾人求藥

蠟殼封裝的“抱龍丸”因藥效更為顯著、攜帶更為方便,一經麵世,便獲得成功,求購者日益劇增。在那個醫療設備落後的年代,人們把它視作“看門”的必備藥品,凡嬰幼兒患上急慢性驚風病症者一經服用,立即藥到病除。“抱龍丸”很快行銷至全國各大城市,就連窮鄉僻壤,凡家有嬰幼兒者莫不貯備,以應急需。

六 新館開張

隨著“抱龍丸”的銷量日增,梁仲弘聲名遠播,求醫求藥者應接不暇,醫館急需擴大規模。於是在佛山鬧市早市街(今福賢路176號),興建新醫館。新醫館定名為“梁仲弘蠟丸館”,以銷售蠟丸為主。這是佛山以本人名字命名的最早的成藥店號之一,也是全國中成藥最老的店號之一。

七 仵工抬棺

相傳,梁仲弘蠟像館開張之日,吸引了眾人到賀,店鋪裏三層外三層圍滿了看熱鬧的人。忽然有四個仵工快步把一口棺材抬至店內,一個人托著板凳亦隨後而至。藥店夥計一時大驚失色,不知所措,圍觀人們更是莫名其妙。細問之下,原來是仵工誤將近鄰辦喪事買下的棺材送至此處。

八 五鬼進財

梁仲弘當時靈機一動,將錯就錯,吩咐把棺材抬到偏廳,獎賞了仵工,並將棺材簪花掛紅,燃放鞭炮,慶賀送來了“官”和“財”,為大吉大利之兆,後人稱之為“五鬼進財”。此事很快傳遍四裏八鄉,為世人津津樂道。據說後來那口棺材日久黴爛,梁家後代便將棺材頭尾板雕成兩個木頭公仔用來供奉,以謝財神。

九 眾毀招牌

“五鬼進財”應是梁仲弘蠟丸館的宣傳手法,其神話效應為蠟丸館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得抱龍丸廣為人知。傳說,因群眾信賴抱龍丸的功效,紛紛傳言用原張掛在店鋪門口的“梁仲弘蠟丸館”招牌之木熬水也可治病,四鄉農民竟偷偷刮其木屑作藥,把招牌弄得麵目全非。可見祖鋪老號深受民眾的信賴。

十 古方承繼

梁仲弘“抱龍丸”至佛山中成藥業全盛時期,仍保持領先地位,於抗日戰爭時期衰落。抗戰勝利後逐步恢複發展一直到公私合營,後並入盈天集團旗下的佛山馮了性藥業公司。經過多年努力,馮了性公司成功攻克了限製抱龍丸發展的所有難題,使之實現飛躍式增長。馮了性藥業公司承繼四百年古方,為民製藥,為佛山藥業重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