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兒科聖手——馬百良(1 / 1)

第五篇 兒科聖手——馬百良

“家有七厘散一盒,毋怕小兒驚風同夜哭”,這是民國初期,流行於省內的馬百良“七厘散”的宣傳語。被譽為“兒科聖藥”的“七厘散”,因何被稱為“七厘散”?為何會有“兒科聖藥”的美譽?其中承載著哪些有趣的故事?

一 抱子求醫

話說清道光年間,馬百良在佛山朝陽街經營國藥店,因業務關係,與其它國藥店和製藥商交往甚密,且精通藥理,對藥品頗有研究。一日他如常去藥店工作,見店門外圍著一群人,人群中一衣著單薄的婦人跪抱著一個裹著層層棉布的嬰兒痛哭。遂上前問明緣由,原來是婦人帶子看病卻身無分文,跪於門前祈求幫助。

二 搶救病嬰

馬百良憐其不幸,讓夥計扶她進店。進店後,他連忙接過嬰兒檢查病情,隻見嬰兒小臉通紅,不停咳嗽,已是命懸一線。馬立即喂嬰兒服下保嬰丹,並讓夥計請來擅醫兒科的朋友,兩人會診後總算將嬰兒的病情穩住。隨後,馬百良為嬰兒配好藥贈予婦人,婦人千恩萬謝後離去。

三 創七厘散

有感於當時患急驚風病的小兒甚多,而治此病的藥材頗為名貴,家貧者無力負擔。馬百良開始收集民間藥方,鑽研各家方劑,獨具匠心地創製出一種治療小兒驚風祛痰之藥。配方中盡量使用平價的藥材,降低成本;更考慮到小兒用藥分量不宜過重,因而減少用藥分量,使售價更優惠,更適合勞苦大眾。由於分量隻有“七厘”(約0.26克),故稱為“七厘散”。

四 改良包裝

初時,馬百良將“七厘散”義贈給鄉民試用,眾人皆頌藥效確切。一日,有村民提出散劑有變。馬檢查後發現散劑結塊、變色,應是受潮變異。遂意識到嶺南氣候潮濕易導致散劑變質。於是改進包裝:用烏金紙或沙紙將藥粉包卷如煙頭大小,後放入蠟殼封固,既可長期存放,又方便攜帶。自此,“七厘散”正式上市。因其療效好,價錢公道而廣為患者所接受。馬百因此良聲名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