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風範長存(2 / 3)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哭。但凡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自己想要什麼,大人不肯答應,我就哭個不停,哭得眼淚“嘩嘩”直下。直到身邊的人勸說半天,或者答應我的要求,我才收住哭聲。

每次見到我哭,父親就搖頭不已。

父親從不輕易滿足我的請求,倒是為我製定一個“專門政策”:隻要我一天不哭,就獎勵我1毛錢。

1毛錢,對我來說,可是一筆巨款啊,能夠買兩條大冰棍吃!

就為吃到兩條大冰棍,稍微碰到一點不高興的事,我不會馬上就哭。

隻是,沒有想到吃冰棍的時候,遇到不順心的事,我又大哭起來。

有一次,父親下班回家,見到我在哭,就蹲在我旁邊,又好氣又好笑地說:“隻要現在不哭,就不算真正哭!今天照樣獎勵你1毛錢買兩條大冰棍。”

啊,又有大冰棍吃!我馬上止住哭聲,伸出小手去擦掉眼淚。

父親果真從口袋裏摸出1個硬幣,塞進我的小手。

我咧著小嘴,笑起來。

父親見這一招有效,馬上完善對我的“政策”:雖然我哭了,但隻要能馬上停下來,也不算哭!

在父親的“專門政策”的鞭策下,我慢慢地不會輕易就哭了。

……

我耳邊的哭聲越來越大了。

這是我們5姐弟的家庭成員的哭聲。

我們5姐弟一齊來看望父親,是難得的,哪怕是春節。

因為,父親不樂意見到我們這樣做。

父親曾經長期在基層工作,養成務實的工作作風、生活作風。一直到離休之後,父親仍然保持這種作風。

快過年了,父親總是對我們5姐弟說:“你們先安排好自己家庭裏的事,過年什麼時候過來看我都可以,沒有必要5個家庭一起來,也住不下,其他生活也不方便。特別是你們為了節約時間、調換時間,打電話忙個不停,更是浪費資源。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哪個家庭何時來,安排好計劃就行。”

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連子女們與他春節團聚,他首先考慮的是各個家庭的方便,首先想到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

“而今,我們5姐弟第一次不聽你的話,帶著自己的家人,一齊來看望你。可是,這是最後看望你啊!”想到這裏,我實在抑製不住內心的悲痛,放聲大哭。

戰友情深永不忘

淚眼婆娑中,我掃視著禮堂中央的大屏幕。

大屏幕映出老同誌蔡仲和全家敬送的挽聯:

沉痛悼念鍾老書記

晴天霹靂,驚聞噩耗,北山垂淚,榕水含悲。

我黨失去一位好黨員,大北山人民失去一位好兒子。

敬愛的鍾書記:

您廿春秋日繼夜,踏遍揭西每寸地,

田塍堤坣留足跡,山山水水駐音容。

在那艱難日子裏,您帶領全縣人民:

挺起腰杆幹革命,誓把山河重安排。

黨的團結似生命,一個籬笆三個樁。

一電二瓷三化工,以工促農早脫貧。

撩壕種杉種百果,茶果遍布大北山。

鬆杉滿山果滿枝,繡成南國綠寶石。

梯級電站布全縣,山裏明珠放光彩。

離而不休獻餘熱,情係揭西常牽掛。

諄諄教導猶在耳,句句珠璣潤心田。

常常回家看一看,鼓舞人民奔小康。

件件業績曆曆在,音容笑貌依稀見。

高風亮節光明磊,德高望重鞠躬瘁。

盛德在民長不沒,功勳垂世久彌恢。

一片丹心耀天地,全副肝膽現晶瑩。

北山人民永懷念,誓將遺願化宏圖。

透過挽聯的字裏行間,我仿佛看到父親在揭西治山治水的足跡——

揭西河流多。其中,橫江穿越全縣8個公社(良田、河婆、坪上、錢炕、 金和、風江、塔頭、東圓),五經富河穿越4個公社(大洋、五經富、京溪、圓塔頭),大北山河穿越4個公社(南山、灰寨、金和、風江)。

過去,這個地方缺少水利工程,旱澇災害嚴重。由於靠天食飯,生產無保障,人民生活無法改善。

父親主持揭西工作以後,帶領全縣人民大興水利。1萬多人苦戰兩年多,在3條河的上遊攔腰築壩,建成3個大中型水庫,保證下遊農田的增產穩產。而且,整治河流,截彎取直,從過去的死角地方得到一大片耕地,約有2000多畝。

過去,揭西山多、山高、崩山裂陷多,不利山林的發展。

父親發動群眾治理窮山惡水,重點治理山崩地陷多、麵積大的地方。在大北山天寶堂、蓮花山墩、五雲五七幹校,大家把崩崗地陷全部推平,開發出一片片平地造林種果。天寶堂辦起綜合性果林場,種柑橘、茶葉、養豬、養奶牛。此外,還建設3000多畝油桐林場。

揭西的小麥生產,也得到快速發展。

在發展工業上,父親和縣領導班子的戰友們,提出“一瓷二電三化工”的思路。

人們充分挖掘山區豐富的瓷土資源,創辦電瓷廠。

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建起化工廠,生產氨水等產品。

揭西出產的茶葉、柑橘和日用餐具瓷器,被汕頭出口公司指定為外銷產品。

特別是,在建成3個大中型水電站的同時,揭西大力發展山區小水電。

父親經常到施工第一線,跟大家一起解決難題。

1976年,全國小水電工作會議在揭西召開。國家水利部部長杜星恒對揭西縣發展小水電給予高度評價,在全國推廣揭西經驗。

淚眼婆娑中,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大廳。

——後來我才知道,父親的生前友好和各界代表有幾百人參加告別會。

耳邊的哭泣聲中,分明有我熟悉的長輩的吊唁聲。

他們是父親的戰友、同事、部屬。

揭西縣工商局原局長鍾旭威,回憶父親對幹部的關心、愛護——

“鍾書記隻要在工作中發現好幹部,就會向組織推薦,將其提拔到更高的領導崗位。如,上砂公社的一般幹部莊東林,文化高,能力強,又年輕。鍾書記建議組織將其破例提拔為公社書記。莊東林上任後,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大北山林場山高霧濃,茶藝師張金昌患哮喘病,不適應那裏的環境。鍾書記發現後,就將其調到縣城來。

“校長劉浩,膽囊蟲病突然發作,如果不開刀,就會有生命危險。而其家屬在外地來不及通知,鍾書記就代其家屬簽字,請醫生開刀挽回其生命……”

鄉親鄉情鄉音

耳邊的哭泣聲中,分明有我熟悉的鄉音。

他們,是我的鄉親父老。

父親是個念舊、講義氣的人。

我讀小學的時候,見到一位很特殊的客人,他比父親大10歲。每次他從鄉下來縣城辦事,總會在家裏住上一兩天。而每次他來縣城,父親大多不會出差,還會陪他在家裏吃飯,聊聊家常。

後來,我從母親那裏知道,這位特殊客人叫鎮祥伯,是父親以前的三同戶——父親下鄉,就在他家,跟他同吃、同住、同勞動。文化大革命期間,父親經常要接受造反派的批鬥。有時,鎮祥伯見父親的身體實在吃不消,就以批鬥父親為名,把父親接到鄉下暫避。

噢,看不出來這位樸實的老伯,當年為了保護父親,還有這樣的勇氣,真是難能可貴,令人敬佩!

難怪鎮祥伯每次到我家來,就像走親戚一樣隨和。

從父親的舉動中,我學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要感恩。因為,如果沒有別人的幫助,自己就不可能如此順利成長。

於是,凡是幫助過自己的人,我都記在心上。有時哪怕是打個電話,發個信息,互祝一下平安,我也覺得舒心。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剛到廣州時的高中班主任譚老師。一年當中,我總會跟她聯係幾次。哪怕隻是打電話跟她聊幾分鍾,我也感受到濃濃的師生情分。

同樣地,父親對鄉親的情誼,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親對從家鄉來廣州找他的人,都會安排好食宿。

鄉親離開廣州的時候,父親總會贈送一些實用的物品。

若是鄉親請父親幫助解決一些問題,父親就會用心聽鄉親介紹情況,然後相機行事:如果能幫忙找人解決,就盡力幫忙找人解決;如果確實不能解決,就耐心細致地向鄉親說明情況。

前兩年,鄉下來了一位打鐵師傅。他一進門就對父親說:“老哥,我們兩個可是很多年沒有見麵囉!”

“我也時常想起你呢!”父親為打鐵師傅泡一杯好茶,陪他坐在沙發上聊天。

兩人從往事談到今天,從自己談到兒女,一聊就是3個小時……

父親不僅自己熱情款待鄉親,還囑咐我們當兒女的對鄉親也要盡心盡力。

1998年8月的一天,上午11:00左右,我正在辦公室起草文件,突然接到父親的電話:“西古,你馬上回家一趟。”

我以為母親病情發作,嚇了一跳,馬上快步趕回家。

一進家門,但見父親好端端的,方才心中坦然。

父親指著一位姑娘,對我說:“這是阿苑,家鄉來的親戚,初中畢業,今年考上中專,來廣州讀書。阿苑一個姑娘家,自己出門不容易。你負責把她送到學校,而且要幫她辦理報到手續。”

我爽快地回答:“好的!”

父親指著地上的兩個大蛇皮袋,說:“再就是這兩大袋行李,你要扛到宿舍去。她一個小姑娘,拖也拖不動!”

父親特意強調拖也拖不動,似乎在提醒我:“你可要一個人獨立完成啊!”

我照樣爽快地說:“我扛過去就是了。”

我正準備領阿苑出門,又被父親叫住,補充一句:“你離開學校之前,要帶她到食堂去打飯、打開水!”

父親這是想起當年送我上大學的情景——初進校園,事事得問人。

“放心吧!”我向父親打保票。

我領著阿苑,經過一番尋找,終於來到校區。

報到之後,領到宿舍房號。一看,好家夥!九樓!最頂層樓!

老師交來鑰匙的時候,笑著說:“新生體力好,住在最高層,可以多多鍛煉身體。”

我心裏說:這下可夠我鍛煉的了!

阿苑難為情地說:“西古叔,行李袋,我自己拿一個吧!”

我苦笑道:“不行!父親的幾點要求,我必須完全落實。”

我分兩次把阿苑的行李扛上九樓。

放下最後一袋行李的時候,我覺得父親真是料事如神,好像早就知道阿苑宿舍會在九樓。

就像當初父親送我入學一樣,我幫阿苑安頓行李。

然後,我又領阿苑到食堂去打飯、打開水。

我回到家,父親也剛好午睡醒來。

聽完我的彙報,父親滿意地點點頭,說:“你的任務完成得很好!”

與領人上學相比,帶人去醫院看病,就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務。

一個冬日,父親把我叫到家裏,指著一位瘦小的年輕人說:“這是環軍,家鄉來的親戚。他在學校被懷疑有病,弄不好可能會被勸退回家。你帶他去一間大醫院查一下,核實一下到底有沒有病。不管有沒有病,都給他開點藥調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