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孫陳分歧(2 / 3)

就在這次談話之後的12月4日,孫中山帶著一個警衛團開赴桂林建立大本營,為出師北伐作前期準備工作。

漓江,清冽的河水清澈見底,倒映著兩岸挺秀的山峰。那透明的水流中能看到河底的鵝卵石和遊弋的魚兒。

一條木船沿著漓江塑江而上,孫中山身穿著白色薄絨中山裝,手執拐杖,頭戴拿破侖式禮帽,站在船頭上觀賞著兩岸的風景。船兒逆水而上,江岸的纖夫拉著載貨的船隻艱難地前行,一陣“嗨喲嗨喲”的號子聲由遠而近。副官對孫中山說:“前邊不遠就是豬皮灘了,我們是要在豬皮灘靠岸嗎?”孫中山點點頭,算是作了回答。

豬皮灘是漓江全線最大的一個險灘,由於這一河段落差大,河流突然變得湍急,拉船的纖夫越發顯得吃力,數百名纖夫歇斯底地呐喊,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號子聲,那粗獷而冗長的聲音與嘩嘩的江水交織到一起,有一種地動山搖的壯觀和震撼。孫中山深情地看著這一壯觀景象,如同看到成千上萬的北伐軍士所向披靡、勢不可擋的衝鋒陷陣的場麵。

孫中山在豬皮灘上了岸,沿著岸邊觀察此處的地形。胡漢民此刻匆匆從後麵趕來:“先生,廖仲愷剛剛來電,說陳炯明對北伐仍持反對態度,既沒有調集粵軍參加北伐隊伍,又不太願意供應餉械。”孫中山不禁停下腳步,有些不悅地問道:“怎樣不太願意供應餉械?你說具體些。”“先生要400萬軍餉,陳炯明說他能完成一半是已把吃奶的力都用上了。”孫中山聽後不語。胡漢民接著說:“不是廣東財政沒錢而是陳炯明把錢放在辦教育,建學校的事情上了,連寺廟僧侶,農場博藝都撥出銀兩,就是對北伐軍餉摳了又摳。”孫中山想到陳炯明不積極籌餉,本來心裏就不高興,又加上胡漢民有些添油加醋的一番責怨,越發讓孫中山心裏冒火:“那200萬有沒有到位?”“200萬他還說要待北伐軍出發時才撥出。”孫中山聽了把拐杖往地上一頓說:“真是扯淡,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難道怕我孫中山要了銀子不去北伐?你給廖仲愷發電報,無論如何也要陳炯明給我籌齊400萬,越快越好!”胡漢民一邊點頭應允,一邊又對孫中山說:“共產國際的代表馬林由張太雷陪著來到廣州,他們想來桂林看看先生,並轉達列寧同誌的問候。”孫中山聽後把剛才因為陳炯明帶來的不快丟在腦後,馬上變得異常興奮地問:“太好了,蘇聯的同誌是誠心幫我的,隻是桂林離廣州千裏迢迢,他們要受旅途的舟車勞頓了。”“仲愷已把桂林的情況向馬林先生詳細介紹了,他們執意要來和先生會晤。”孫中山點點頭說:“好,革命黨人就應該是肯為主義吃苦犧牲的人,列寧為社會主義,我為三民主義,都在為主義而奮鬥。”

孫中山的北伐大本營設在桂林獨秀峰山麓的王城,這是元、明兩朝藩王的故宮,也是清代鄉試的貢院和民國初年的省議會。這裏環境優雅,風景秀麗而安靜,雄偉的建築,高大的宮殿雖然有些陳舊,但仍不失莊重和豪華,尤其是那座新建的鋼結構的高大禮堂,更顯得恢宏氣派。

1922年2月的一天,在這座大禮堂內,坐滿了北伐大本營的軍事要員。孫中山主持的軍事會議正在進行,孫中山對部將們說:“兩廣統一之戰的勝利,隻是第一步。打倒北洋軍閥統一全中國,實現共和,實現民主政治才是我們的偉大目標!有人反對北伐,那是目光短淺的地域之見。”胡漢民聽到這裏心中有些竊喜。孫中山雖然沒有點名說出反對北伐的人,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地知道這人就是陳炯明了。“仗要一個一個地打,北洋軍要一口一口地吃掉。目下,我們第二個目標由桂林出師北上,穿過湖南直攻湖北!”孫中山的動員獲得了一片掌聲。

正當孫中山緊鑼密鼓地籌備北伐戰事之時,廣州發生了一件震驚兩廣的大事件。

1922年3月21日傍晚,廣州大沙頭廣九火車站內人流湧動,熙熙攘攘,上落出入的人肩扛手提地出出入入,步履匆匆,粵軍參謀長兼粵軍第一師師長鄧仲元剛走下列車,在衛兵的簇擁下匆匆往門外走去。突然一陣槍響,鄧仲元中彈倒地。噩耗傳來,孫中山無比悲痛,此刻北伐在即,孫中山正是用人之際,鄧仲元為粵軍元老且英勇善戰,卻在廣州遇刺身亡,這究竟是誰幹下的傷天害理之事?孫中山一邊急令追查凶手,揪出內幕,一邊沉痛哀悼。他以總統名義追贈鄧仲元為陸軍上將,並親自為他書寫墓碑,並葬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側。

胡漢民對孫中山說:“先生,鄧仲元之死,極有可能是陳炯明所為,那位買通奸細雇請殺手的陳少鵬,是陳炯明手下的一位營長。”“他也是仲元手下的營長呀,競存殺仲元?”孫中山困惑地搖搖頭,頹坐在椅子上,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之後,痛苦地閉上眼睛。“粵軍之初,陳、鄧是親密戰友,次先生提出北伐後,因鄧參謀力主北伐,而陳炯明卻步步掣肘而衍生過節,故陳炯明想獨攬粵軍,力排許崇智、鄧仲元,扶植葉舉、楊坤如等鄉黨勢力,一目了然,有何不敢下手?”胡漢民不給孫中山喘息的機會,進一步點明道。孫中山一語不發,連眼睛也不張開,他在痛苦地思考著這半年前後所發生的事情和因為北伐與陳炯明發生的多次不愉快爭執,心情更加煩亂,他閉著眼睛把手揚了揚,示意胡漢民別再說話,胡漢民識趣地退到了一側沙發上坐下靜候孫中山。

孫中山並沒有睡,他想起了3月5日蔣介石給他的一封信,那信中說:“先生之於競存,隻可望其守旨相同,不越範圍,若望其見危受命,尊黨攘敵,則非其人,請先生善誘之而已。”他很在意蔣介石的提醒。蔣介石也曾在粵軍陳炯明手下共事,多少知道陳炯明的性格。他承認蔣介石分析得很有道理,陳炯明因為不主張北伐,要保境息民,若想再如當初在援閩平桂時那樣衝鋒陷陣,義無反顧是不可能的了。至於陳炯明會不會超越範圍背叛自己,那就需恩威兼施,善誘而已。但如何善誘,這的確是令孫中山傷腦筋的事情,他很欣賞蔣介石的軍事能力,更欣慰的是他對自己的忠誠,有人曾對孫中山說過,護法戰爭的勝利和兩廣統一,無非他用好了三個軍事將才:一是陳炯明;二是鄧仲元;三是蔣介石。如今陳炯明不事北伐隻熱心聯省自治,鄧仲元又遇刺身亡,唯有重用許崇智,培養蔣介石來統率粵軍,開展北伐工作了,不指望他們還指望誰來掣肘陳炯明,維護他在粵軍中的絕對指揮權和非常大總統至高無上的權威?

夜深了,廣州省政府的辦公室裏仍然亮著燈。陳炯明看著台麵上一份份催錢催物的加急電報,眉頭不禁皺了起來。他為北伐的軍餉開了一天的會,把財政廳的人全都找來了,那些籌錢籌糧的官員落座後麵麵相覷,一時沒了主意,整整折騰了一天,一個奏效的辦法也沒想出來。孫中山要陳炯明籌措500萬軍餉,至今一個子兒還沒著落。陳炯明心急如焚,一咬牙腦子裏冒出了四個字——借高利貸。

由於連年的戰爭,廣東的財政早已入不敷出,債台高築,至陳炯明接任廣東省長時,已負債數千多萬元,而財政的年收入在700萬元左右。陳炯明出任省長後,殫精竭慮,廢寢忘食,想了許多開源節流的辦法。到了1921年,財政收入才突破千萬元,但令他捉襟見肘的是廣東百廢待興,要建設、要辦學都離不開錢,孫中山要他籌出的巨額軍餉相當於廣東財政收入的一半,他去哪找這筆巨額軍餉呢?加征加稅顯然不是辦法,百姓已不堪重負,典當抵押公產也已所剩無幾,現今唯一的籌款途徑就是舉債,但借錢搞建設,做生意吸納民間的資本倒是一條渠道,但有哪一個資本家願意借錢給當兵的打仗呢?

陳炯明抓起台上的電話,一會打給商會,一會打給香港商人,一會又打到彙豐銀行。除了陳廉伯答應借50萬元,其他全是敷衍搪塞的。更讓陳炯明氣憤的是有個英商說現錢沒有,倒是可以給陳炯明一批煙土,拿煙土出售的錢當借款,氣得陳炯明在電話裏大聲地回答:“我當省長簽的第一道禁令就是禁煙,粵省再困難,也不要你的煙土!你少打我的主意。”說完狠狠地擱下了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