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古今大變局”的開端(2 / 3)

“眼科醫局”開張之際,按伯駕記載,“第一天沒有人前來”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1932:178.。不過,“至翌日則有一患眼疾婦人就診,第三日則有六人,其後逐漸遞增,至數月後,則每日開診之時,來診者戶限為穿”朱慶瀾,梁鼎芬,鄒魯.廣東通誌稿:第3冊[M].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1:1099.。眼科醫局3個月接診患者925人,頭1年共達到了2 000人。

有鑒於伯駕通過醫學接觸中國人的成效,一位原來也曾是東印度公司醫生的傳教士郭雷樞(TRColledge)在1935年撰文提出:“中國人經常表現出對世俗的或身體上的利益,比對任何旨在提升他們的道德和智慧狀況的努力更有興趣。”因而籲請教會“雇請開業醫生作為傳教士來華”The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pamphlet,pressed by Chinese Repository,1838:23-24.。1838年2月, 郭雷樞、伯駕等聯合其他教士在廣州成立了“中華醫藥傳教會”,圖2博濟醫院是近代曆時最長的西醫教會醫院明確地提出“以醫傳教”的思想,提出要鼓勵、幫助更多傳教士醫生來華,這樣“他們的病人將不僅聽說,而且還會親身體會到,從西方來的人士是好人”The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pamphlet,pressed by Chinese Repository,1838:11-21.,有利於吸引群眾,方便傳教。

作為“以醫傳教”的成果,廣東在中國的西醫發展史上取得了許多個第一:

第一間西醫診所——如果包括從明朝起被葡萄牙占據的澳門,則這裏一直有零星的為外國人服務的西醫,還包括基督教傳教士來華早期也曾在澳門設立診所。而公認為近代西醫正式進入中國內地的標誌,則是伯駕的“眼科醫局”。它後來由另一個美國傳教士醫師嘉約翰(John Glasgow,1824-1901)主持,改名為“博濟醫院”(見圖2),是在華曆史最久的教會醫院。

圖3近代最早的中文西醫著作《全體新論》

第一間西醫學校——1866年嘉約翰在博濟醫院附設南華醫學校(又稱博濟醫學校)。1904年該學校改稱華南醫學院,即中山醫科大學前身。1886年孫中山曾在此就讀。

第一本中文西醫著作——《全體新論》(見圖3),這是英國醫學傳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在廣東南海人陳修堂的協助翻譯下,於1851年出版的。書中對西方解剖學的詳盡介紹,令中國知識分子耳目一新,大受震撼。

第一種西醫刊物——1868年嘉約翰編印《廣州新報》,宣傳醫療衛生知識,後停刊。1880年複刊,改名為《西醫新報》。這是中國最早的中文西醫雜誌。

第一個西醫留學生——黃寬(1829-1878),字綽卿,廣東香山縣東岸鄉人。1847年赴美留學,在麻省曼鬆學校得文學學士學位,1850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醫科,獲醫學學位。1858年到廣州,先後在惠愛醫院、博濟醫局行醫。據記載:“五十年來,凡歐米人之居留廣州者,有疾無不歸先生(指黃寬)治療;所有兵艦,亦概以先生為醫官。先生在,雖有歐米醫,莫之任也。”陳垣.黃綽卿像題詞\[J\].醫學衛生報,1908(5):2.可見其醫術之高明。

……

走進國人生活的西醫

應該說,“以醫傳教”的策略效果是相當顯著的。1840年《澳門新聞紙》載傳教士描述,廣東人“平常盡皆恨惡我等”,但“在我等各樣事業之中,隻有醫學乃係中國之人頗肯信之”轉引自中國史學會主編.鴉片戰爭(二)\[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