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相信未來
關於中醫與現代社會,有許許多多的話題。在現代的知識體係裏,中醫顯得相當“另類”,不斷引發爭議。這種“另類”的局麵,正是開始於近代時期。中醫之路,在於“複古”,還是在於“維新”?這是哪怕到現在,一代一代的中醫人仍在苦苦思索的問題……本書是對中醫在近代社會浮沉命運的一次素描。雖然側重點在廣東,但其實反映著整體近代中醫的軌跡。
關於中醫與現代社會,有許許多多的話題。在現代的知識體係裏,中醫顯得相當“另類”,不斷引發爭議。這種“另類”的局麵,正是開始於近代時期。通過本書,讀者不難看到,中醫是如何在中國社會各個方麵的次第轉型中,由於文化環境的突變,顯得“不合群”起來的。了解了曆史,便了解了當下問題之所在。
問題將會如何解決呢?曆史也在為我們提供教訓和經驗。在近現代我們一直看到有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追求知識的純粹性——索性不要中醫了吧!可是中醫憑借真實的療效,得到民眾的信仰,“廢止”總是無法得逞;另一種傾向是中西醫融合——既然中西醫都有用,那就取長補短,融為一體。但這在實際進行中也諸多礙滯,因為中西醫觀念差距太大,何為“長”何為“短”各人評價完全不同,很多現實的做法被批評為丟棄了中醫特色。
中醫的出路,到底在於“複古”,還是在於“維新”?
其實,在一流的中醫專家眼中,兩者都需要。在近代以來和西方科學及西方醫學的不斷撞擊中,中醫對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也認識得更加清楚。有人認為不斷發展的現代科技正在壓抑中醫的陣地,而廣東籍國醫大師鄧鐵濤卻看到:西方的科學觀念的每一次更新,反而會更好地認識中醫和肯定中醫。例如超越了近代科學機械認識論的現代係統思維、複雜性科學,就更容易與中醫的思維相通。因此鄧鐵濤認為,“中醫和新技術並不矛盾,越新的技術越能闡明中醫和發展中醫”,堅信“最新的科技才是發展中醫的鑰匙”但反過來,中醫也更應該繼承好傳統醫理,要當“鐵杆中醫”,不能盲目改變自己的根本。
既要“維新”又要“複古”,看似矛盾,實則有一個主體性的問題。假如中醫的主體學術思維不能很好地保持,傳統的治療技術得不到繼承,則就談不上保存、研究和發揚了,因此就學術傳承而言,中醫不能不重視傳統,不得不“複古”;但中醫既然有真實療效和價值,則一定會有“科學”的解釋,所以一流的中醫學家自信:在今天認為“不科學”的,未來的科學觀一定會給予肯定!這是真正的“維新”。
中醫學既有這樣的自信,也有著為社會所需的療效與價值,則問題或在於:社會是否容許中醫保持下去,到其得以光大之日?這恰是本書回顧近代中醫曆史的一個著眼點。中醫不僅是醫學和科學方麵的課題,更是社會和文化上的重大課題。中醫在近現代,正如鄧鐵濤教授所言:“逆風逆水,水下有險灘無數!”他經常用卞和的故事來比喻中醫:卞和得玉,分別獻於楚厲王、楚武王,均被認為是石頭,被砍去雙足,直至楚文王時,才遇良工剖璞得玉,乃有和氏之璧。這一比喻極其悲壯,卻也極貼切!近代中醫通過與社會的一係列互動,最終還是贏得了生存的權利,為新中國的“中西醫並重”政策打下了社會基礎。但這仍未是最終結局,更完整的“美玉”也許還未被發掘出來。曆史給人們的最重要經驗和教訓正是:中西醫的問題不能急於求成。科學問題的解決,需要足夠的社會空間和發展時間。
詩人食指曾經寫過: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曆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國醫”相信未來!相信讀者在了解近代社會有關中醫的思想、事件和政策等的演變過程後,也會有自己思考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