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海歸女的寂寞陽台(1 / 3)

第七章 海歸女的寂寞陽台

“海歸女”,指海外留學回國工作的女生,諧音為“海龜女”。

該詞最早源於1999年鳳凰衛視台的訪談節目。

當時主持人采訪學者王輝耀博士時提出了海歸這一概念,說海歸就是海外歸來的意思。

而海歸女,除了以高學曆高素質進入大眾視野,也因為婚姻狀況的普遍不樂觀,成為此一時代的熱點話題。

她的傷心事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男人多的是。

在一場選秀節目的報名點,一位女孩不厭其煩地介紹自己:“你好。我叫歐藍。歐洲的歐,藍天的藍。”

歐藍歌唱得不錯,然而誰也沒有想到,這位年紀輕輕的女郎,其真實身份是世界五百強企業的高管。

更早的時候,她是麻省理工大學數學係的畢業生。

年僅25歲,已然肩挑重任。回到國內,找了份合心意的工作,又在三年之內成為地區協調總監,一直負責著公司的技術和項目運作,別人看著,羨慕嫉妒恨。可誰也不知道歐藍的真實生活。

必須麵對大量國際客戶,必須讓自己生活作息極沒規律。她經常是早上八九點鍾打開電腦處理英文信件,直到淩晨四五點還要和來自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的合作夥伴視頻對話——“我要配合他們的工作安排。”歐藍說。

重壓之下,歐藍自我調節的最好方式是:戲夢人生。抽空去參加歌唱比賽,也客串個電視劇電影——就算讓她演個群眾演員,她也要把自己全部投入進去。如果能演個愛情戲,歐藍就痛痛快快在別人的故事裏,灑點自己的眼淚。在片場,沒有人知道她是一個大企業的主管。也沒人知道這個不是主角的姑娘為什麼哭得如此逼真。

25歲,沒談過戀愛。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也不是不想,也不是不孤獨。夜半無人私語時,她也像所有正值青春年華的姑娘一樣,想著一個人能拉著她的手走進教堂。可是沒有。相親相愛這回事兒,她隻能在歌裏唱一唱,在電視劇裏看一看。

留學美國的時候,也有留學生拋出橄欖枝,歐藍不接,覺得那些稚嫩的男生不像自己的渴望那樣:大氣、帥氣、有朝氣、有底氣。也有老外喜歡這個長著東方麵孔的美女,可是歐藍總覺得,巨大的文化差異像一座高山,橫亙在兩個南轅北轍的地球人之間。

歐藍喜歡過一個男人,來自香港的年輕的訪問學者,他符合自己的一切想象。可惜妾有意郎無情,或者也是沒有緣分。這位學者已經結婚了,生活算得上穩定,家中還有一對子女。男人給歐藍看全家福,歐藍一邊不失得體地表示羨慕,一邊在心裏默默滴血。然後,這個不大可能開始的感情也就無疾而終了。

同學看出了歐藍的心思,問歐藍為什麼不主動點,一點都不像個女留學生。歐藍說,如果我出招,他就接招了,那他也未必值得我欣賞。

回國,一頭紮進工作。高強度、大壓力,唯一空閑的時間都拿來體驗另外的人生,沒有時間正兒八經認識合適的男人。而所有的男人也都不敢招惹歐藍。她才25歲就做到如此位置,讓人心生敬畏又敬而遠之。

原以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男人多的是。可是,這些兩條腿的生物總讓歐藍感覺缺了點什麼。

更多的時候,她就窩在家裏,一杯紅酒配電影,在寂寞的晚上,感慨:沒那麼簡單……

我的內心戲

剩男越來越多,可海歸女的選擇越來越少;世界上你走過的地方越來越多,能看上的人都越來越少。

這幾年,留學生的概念已不像前些時候那麼熱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誰家要出個留學生,嘿,滿大街的人都得奔走相告,直接把你家圈成重點保護對象。

如今留學生多了,大家見慣不怪,誰也沒工夫高看你一眼,再把你當成一個特殊群體。尤其是,近幾年國內就業形勢嚴峻,當然國際勞工市場也不容樂觀。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曾經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海龜”,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變成“海帶”(注:海外留學歸來待業青年)了。

海歸們既然都走下神壇了,他們創造出來的美好感情神話還能維持多久?那種從大洋彼岸夫妻雙雙把家還的場景,已經是上個世紀的美好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