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曆史的抉擇-第三百三十章 長沙之圍殲與千裏躍進(一)(2 / 2)

望著離去的吳逸誌,臉色冰冷的薛嶽眼中閃過一絲悲哀,他當然清楚這道命令對於第30集團軍、第52軍及第122師意味著什麼,如果手中有三支第44軍這樣的部隊,他根本就不會下達這樣的命令,但現在他別無選擇.

就在薛嶽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日軍第3、8、10師團這三個師團身上之時,他以為無路可逃的日軍第4師團卻將演譯了一場絕地大逃亡的奇跡,這也是日軍在整個長沙會戰中唯一值得聊以自慰的。

不可否認二戰中的日軍無論是作戰裝備還是兵員素質都是很高的,但是恰恰是這支處於當時世界領先水準的日軍中卻出現了一支史上少有的“經濟”部隊——大阪第四師團,也被稱之為“皇軍中第一窩囊廢師團”。

實際上第4師團是日軍中資格最老的師團之一,下轄四個步兵聯隊,另有炮、騎、工、輜四個聯隊,兵力約兩萬兩千人。其核心聯隊——第8聯隊因在日俄戰爭中屢戰屢敗,獲得“敗不怕的八聯隊”之勇名,而整個師團戰鬥力也是日軍所有師團中最差的,其部官兵擅長於合理避戰。

自東北調入華中戰場後,第4師團即編入第11軍序列,其名聲很快就為中國軍隊所知。隻要一聽說對手是第四師團,中國軍隊往往是士氣大增,結果不僅措手不及的第4師團接連吃了幾個窩囊的敗仗,與之聯合作戰的師團也被牽連導致作戰失利。以至於最後隻要一聽說第4師團參戰,其它師團就會出現悲觀的情緒,“有第4師團參戰,本來能打贏的仗,因為敵軍士氣大振,也會打輸……”

無奈之下,日軍第11軍司令部隻好讓第4師團專心在後方“待機”了,要不是此次兵力不足,中島鐵蔵才不會將這支大名鼎鼎的師團投入戰鬥。

實際上日軍第4師團之所以不像其它師團那樣好鬥成性,是和其兵源有關。基本上都是大阪商人出身的官兵對待作戰也是“斤斤計較”,說白了就是不願意打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硬仗惡仗,也不願意重視精神力量,更不要說以寡抵眾或在劣勢的情況下背水一戰了。簡而言之,第4師團隻能打順風仗!

在大本營時就有所耳聞第4師團這一特點的中島鐵蔵也並沒有對其寄予重望,而是抽調一個步兵聯隊和工兵聯隊配置第3師團攻擊長沙城,又在新塘坪遭到攻擊之時從第4師團抽調一個步兵聯隊和騎兵聯隊增援。

從中島鐵蔵對第4師團的使用上就可以看出,他僅僅將其作為牽製嶽簏山中國守軍的棋子而已,而第4師團也一如既往保持著自己的作戰風格。渡過湘江後,第4師團很輕鬆的就擊退了沿岸的中國守軍,自師團長澤田茂以下的一萬八千多官兵如同打了雞血似的向前突擊,想一股作氣拿下嶽簏山。

數次仰攻,卻無一例外被據守在堅固工事中的第74軍第51師擊退,日軍第4師團的“雄心壯誌”就這樣在第51師猛烈的火力中漸漸熄滅。

地勢不利、中國守軍火力凶猛,日軍官兵很快就找到了合理避戰的理由。除了第一日的大規模強攻外,接下來的數日日軍第4師團一直以中隊規模對各峰試探性進攻,主力則按兵不動,倒是山炮聯隊表現得很“英勇”,不顧峰上中國守軍強大的炮火常常開一炮換一個陣地,當然這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當接到增援新塘坪的命令時,第4師團一眾指揮官以有未有的速度迅速派出第70聯隊和騎兵聯隊,因為那可是他們唯一的後撤通道,接著山炮聯隊瘋了般展開炮擊,萬一要緊急撤退的話,榴彈太多也不有利於行軍速度。

撤退的命令終於下達,澤田茂並沒有召開聯隊長以上軍官會議,而是和副師團長、正副參謀長圍著作戰地圖討論起來。

按第11軍司令部命令,第4師團應繞過嶽簏山沿湘江西岸北上,攻占望城後再東渡湘江與第3師團彙合,接著直撲湘陰城,乘坐接應的海軍軍艦直接返回武漢。

日軍第4師團四名指揮官隻討論了不到五分鍾,就拿出了新的撤退方案。主要有兩個變化,一是輜重兵聯隊及山炮聯隊兩個大隊向已無渡橋的新塘坪疾進,目的是扮作主力吸引尾隨的中國軍,當然下命令時,變成了這兩部因戰鬥力不強而先行撤離;二是第8、61聯隊及山炮聯隊剩餘兵力將一直沿湘江西岸北上,至灣河才東渡湘江,這樣的好處是完全避免了東岸中國軍的截擊。

當然,這計劃是不能馬上上報第11軍司令部的,必須等到一個合理的時機!

隨著命令的下達,撤向新塘坪的日軍懷著對師團長的感恩之心踏上了不歸路,而應為他們斷後的日軍也在不久之後撤出嶽簏山區,不過這兩支日軍行進的方向一南一北正好相反。

日軍第4師團主力就這樣脫離了戰場,而第51師卻絲毫沒有察覺,這也不能怪他們,他們已習慣當麵之敵夜黑即停止攻擊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