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106節:情報整合
第106節:情報整合
“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情報中心或稱情報庫什麼的,將全部海陸軍各部門收集到的情報都集中在這裏重新整合、分析。”
——柳原振雄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鄭文清一腳跨進門來。端起桌子上的水杯一飲而盡,抹了抹嘴道:“我們情報工作的效率不高,症結在沒有整合啊!”
中西功聽了頓時恍然大悟:“對呀!我們應該采取東亞經濟調查局的做法呀。”
柳原振雄催促道:“快說,有什麼好辦法?”
“東亞經濟調查局是滿鐵東京分公司內的一個企業情報調查機構。它的調查範圍包括東亞、中近東、東南亞和南亞各國。調查資料分為12類:1、行政:本局事務及其他經濟調查所;2、交通:鐵(公)路、航運;3、倉儲:港口、碼頭、倉庫、貨棧;4、旅遊業:旅館、餐飲、班車;5、工業:冶金、機械、修造船;6、采礦業:各種礦山、煤炭;7、水資源:江河、水流(湖泊);8、農業(糧食種類);9、財政、國債、地方債務;10、金融機構:銀行、儲蓄、信用社;11、殖民:土地、移民、種族構成;12、勞工保護、福利等製度,特別是與鐵路和礦山有關的製度;一般經濟及對外貿易;東亞經濟分類。
因為它的情報不僅分門別類,而且十分周詳和準確。所以被圈內人呼之為‘滿鐵外務省’,受到內閣的高度重視。”
“對,我們的情報也應該像圖書館那樣應有盡有,想查什麼就有什麼。不要一次性地使用之後就扔掉了,應該歸檔,留著以後建立係統的、全麵的機製。”鄭文清建議。
“說得好。”柳原振雄深表讚同“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情報中心或稱情報庫什麼的,將全部海陸軍各部門收集到的情報都集中在這裏重新整合、分析。
華北事變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教訓。如果我們能綜合分析已經獲得的情報,就不會得出29軍不會拚死抵抗,國民黨中央政府不會全力支持宋哲元抗日的錯誤結論了。這樣我們也不會采取急躁的舉措,那麼急著去處理華北問題。
對我們而言,1937年7月不是皇軍與支那全麵開戰的最好時機,因為條件並不成熟。”
“柳原君,你這一個觀點很新鮮那!能說明白些嘛?”
中島成子要求道。
“道理其實很簡單。華北事變無論對我們來說,還是對於國民政府來說,都是在情理之中,可又是在預料之外。”
“我怎麼越聽越糊塗,給你繞迷糊了。”中島成子說。
“柳原君是說,華北事變遲早會發生,這就是在情理之中;可是誰也沒有料到會在1937年的7月,這又是在預料之外。”
中西功解釋說。
“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島成子接著問。
“這是因為對帝國來說,一、我們策劃的‘以華治華’工作還有落實到位,對河北、山東的漢奸拉攏、利用還未形成有益的效果和規模,自治政權也沒能建立起來,就算冒險成功,也不能很快控製局勢,使這些地區滿洲化,以達到‘以華治華’的目的。
二、皇軍也沒有做好對支那全麵戰爭的準備。包括征兵動員、基本訓練、戰爭物質儲備、兵器生產、敵國友方外交帷幄、國際形勢判斷、國家戰時體製的轉軌等等一係列的工作都沒有能真正的實施和推行。
“其實,世界大戰肯定會爆發,但是在什麼時候爆發?由誰來發動?蘇俄?德國?英國?美國?還是我們日本?這就不好說了。因為大家都沒有準備好,沒有十足必勝的把握;都在爭分奪秒,加緊備戰。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爆發華北事變,無異於是在冒險!好在帝國的運氣太好啦!我們賭嬴了!國民政府比我們更缺乏必要的準備。”
“真是這樣啊!柳原君,你這麼一說,再回頭看看,事情就更加明白、清楚了!”中島成子由衷地欽佩道“上海會戰不也是這樣嘛,原以為支那軍不會認真抵抗,至多不過是做作樣子,誰料到國民政府會不惜血本,各地軍閥也全力以赴,他們竟然會殊死戰鬥,打了整整3個月。前線指揮官總認為隻要再加一把力氣,國民政府就會屈服,大本營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兵力,隻打得屍山血海,皇軍雖然慘勝,但卻付出了傷亡10萬人的慘重代價,可是戰爭似乎才剛剛開始,遠無止期,這樣打下去,如何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