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係統的情報!”鄭文清說“隻有如此,才能避免失誤。”
“可這是個係統工程,僅憑我們幾個人是做不到的!”
中島成子說。
“當然不是馬上開張,但是一定要有這個意識。成子你抽空先擬一個可行性計劃。中西功君,拜托你方便時與東亞經濟調查局聯係一下,請他們詳盡介紹經驗和提供我們用得著的情報資料。”
為掩護全軍後撤,88師一個營仍堅守閘北市區陣地,死守不退,給予日軍重大殺傷,被日軍稱作“可恨之師”!目睹閘北之戰的英國駐上海部隊司令斯摩蘭準將感歎到:“從來沒有看見過比中國軍隊最後保衛閘北更壯烈的事了!”
88師自8月13日開戰以來,一直就在閘北作戰,最初是10日圍攻,隨著日軍在寶山登陸後戰役重心北移,88師對當麵日軍采取守勢,形成對峙。直至11月10日,師部撤離,足足堅守了3個多月,未失寸土。
國軍全線後撤時,蔣介石曾打算讓88師留守蘇州河北岸,征求88師師長孫元良的意見時,孫元良認為孤軍死守毫無價值,最後隻決定派一個團留守,實際上孫元良隻命令524團團附謝晉元率該團第1營450餘人,號稱八百壯士,孤軍死守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從11月10日至31日夜血戰,抗擊日軍數十次攻擊,斃敵200餘,最後奉命殺出重圍退入公共租界,這一壯舉更是大振軍威國威,寫下淞滬會戰中最為激動人心的篇章!
11月12日:上海淪陷。
11月15日:昆山失守。
上海告失,南京門戶頓時大開!
淞滬會戰開戰前,國軍在上海至南京之間修建了兩道防線,即吳(蘇州)福(山) 線和錫(無錫)澄(澄山、江陰縣城)線。蔣介石原本想把部隊向原陣地後方稍撤,即把右翼(原中央兵團) 撤到青浦、白鶴港之線,結果也站不穩腳。於是左翼兵團又不能不連帶一起向吳(蘇州)福(山) 線既設陣地轉進。
但是國軍在大撤退的整個過程前後,既沒有講明部隊撤退順序,又沒有指定部隊最後的駐防之地。幾十萬將士擠在僅有的幾條公路上,被日本陸海軍飛機連續追擊轟炸,部隊不得不盡量疏散,使原來已經混亂的部隊更不好掌握,為此也付出了慘痛代價。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數十萬將士在撒往南京時分散得七零八落……
一些部隊退守到吳(蘇州)福(山) 線國防線時,他們竟然發現既設陣地線上既沒有設留守部隊和向導人員,也沒有工事位置圖。部隊轉進到來後,找不到工事位置圖,找到了工事位置,又沒有打開工事的鑰匙。原來鑰匙都在當地的保長手裏,而這些人一開戰,早就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還沒等他們布置完畢,日軍的先鋒已經到達。
因此,在吳福線上還沒有站穩腳時,敵人巳從吳福線的兩側(平望,福山、滸浦) 進行攻擊,我軍隻好繼續向錫(無錫) 澄(澄山、江陰縣城) 線既設陣地撤退,但是在敵人機動部隊的跟蹤、追擊的情況下,沒有占領陣地的餘浴時間,錫澄線上也沒有站住腳。
如此一來,這兩道耗費大量資金修建的國防線,根本就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了,南京防守問題,也就出乎意料之外地提前擺到日程上來了。
11月16日:蔣介石在最高國防會議上決定:為持久抗戰計,決以空間換取時間。政府將遷都重慶,以四川省為抗敵大後方。作為過渡,國府各部可先往西撤往武漢。
11月19日:蘇州陷落。
淞滬會戰落下了它沉重的帷幕,這一戰役國軍共傷亡25萬人,日軍則傷亡10萬人。淞滬之戰雖然以中國守軍的撤退而告終,但它打破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
到11月底,國民政府各部門開始陸續遷往重慶。但是遷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武漢便成了中繼站。中央黨部、政府軍委會、經委、僑委、建委、行政院、內政部、司法部、監察部、衛生部、軍政部、經濟部、交通部等紛紛遷進武漢。而軍事委員會及一些重要部門一直留在武漢,直到武漢陷落前才遷往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