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基洛夫案
第16節:基洛夫案
第16節:基洛夫案
“斯大林同誌指示雅戈達說:這一陰謀是由兩個恐怖中心組成的。一個是列寧格勒恐怖中心,另一個是莫斯科恐怖中心。而列寧格勒恐怖中心,是由莫斯科恐怖中心指揮的。他們的最終目的是要把黨的所有最高領導者都從肉體上消滅幹淨!”
——娜達莎
1、雅戈達:(年——1939年)蘇聯契卡功勳,捷爾任斯基的忠實學生。內務人民委員,曾被授予元帥銜的國家安全委員。1935年2月被處決。
2、尼古拉. 伊凡諾維奇. 葉若夫:(年——1939年)
蘇聯曆史上著名的劊子手。1930年任蘇共中央幹部部長。1934年蘇共17大當選為中央委員。1935年接替卡岡諾維奇,任監察委員會主席和負責監察、檢察、內務等部門的中央書記。1939年貝利亞接替其職務後失蹤。
“尼古拉耶夫有什麼背景?”
“什麼背景?”娜達莎聳聳肩“1904年,尼古拉耶夫出生在彼得堡的一個工人家庭。很小的時候,他就失去了父親,再加之其身體一直不太好,長大成人之後,性情變得暴躁異常。
18歲時,他成為聯共(布)黨員。21歲時,1925年,他與比他大3歲的拉脫維亞姑娘米麗達·德拉烏列結婚,並很快就生了兩個漂亮的兒子。雖然曾經在共產主義大學學習過,但他總是不在任何單位工作很長時間,無數次更換工作之後,1933年10月,他在列寧格勒黨史研究所,擔任黨史流動宣傳員。”
“這樣的經曆看不出有什麼作案的動機嘛!”
“是啊,一個老黨員、一個黨的公務人員為什麼要殺害自己的領導——列寧格勒市黨委書記基洛夫同誌呢?
1934年12月1日,在列寧格勒的斯摩爾尼宮(當年列寧等人領導十月革命的總司令部所在地) 發生的這一場震驚蘇聯內外的凶殺案,使聯共(布)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列寧格勒州第一書記謝.米·基洛夫同誌當場遇刺身亡。蘇聯的大鎮壓由此拉開了帷幕。基洛夫同誌之死至今仍然迷霧重重,他當時是黨內僅次於斯大林的人物,比斯大林小7歲,1925年填補季諾維也夫留下的空缺,成了列寧格勒的領導人,1930年黨的十六大後當選為政治局委員。他平易近人,不搞特權,常到工廠和農村去訪問,在黨內和群眾中很有威望。
基洛夫同誌本名柯斯特裏科夫,基洛夫是他參加革命後,為掩護身份用的化名,並以此聞名於世。基洛夫同誌出生於維亞特卡省烏爾茹姆城的貧民之家。18歲入黨。1923年4月蘇共12大當選為中央委員。雖然基洛夫同誌在政治局中僅排名第8,但他是斯大林同誌堅定的追隨者,在1920年初,在蘇共全黨的大辯論中,他堅決支持斯大林同誌,反對托洛茨基和季諾維也夫(1883——1936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首任主席)。1926年2月,他到列寧格勒接替季諾維也夫任列寧格勒市和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政治局侯補委員、聯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1930年為政治局委員。1934年為中央書記、中央組織局委員,身兼多任。
基洛夫同誌有很強的組織和工作能力,受到斯大林同誌的賞識與器重,同時,他和斯大林同誌有著非常密切的私人關係,他們經常長時間的聊天,之後斯大林同誌甚至肯把自己的床讓給基洛夫同誌睡,自己則跑到一邊睡沙發。
基洛夫同誌雖然是斯大林路線的堅決擁護者,但他並不是無原則地擁護斯大林,比如在1932年斯大林提出槍斃‘柳京集團’( 30年代初黨內反對斯大林領導的反對派組織 ) 領導人柳京時,基洛夫同誌就堅決反對,他主張采取較為靈活的政策,認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已不存在不可調和的階級鬥爭,在列寧格勒,許多前反對派成員被恢複了黨籍,他的政策和主張在黨的領導幹部中很有影響,也很受歡迎。
在1934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上,基洛夫同誌受到代表們的空前歡迎,人們向他鼓掌的時間與斯大林並駕齊驅,長達10分鍾。而黨中央內部曾有規定,對政治局委員的鼓掌時間應該為2分鍾。隻有黨的總書記才能享受長達10分鍾的鼓掌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