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節:目標華北(2 / 2)

“不,海相閣下,”東條英機否認道“攻打南京暫時還不是我們的首要目標。”

“那你的目標是哪兒?”海軍副大臣山本五十六中將追問。

“上海。”

“上海?”參謀本部參謀次長今井清中將不解地問“1932

年1.28,皇軍不是已經和中國軍隊交過手了麼?對付一個19路軍都沒有討到便宜……”

“不,參謀次長閣下,”東條英機狡辨道“這一次是要占領上海!”

“上海是國際大都市,美英利益在東方的根據地,占領上海會引起國際的巨大震動,必須慎重!”山本五十六不無憂慮地說。

“是的,上海是國際大都市,”東條英機爭辨著“也是蔣的經濟命脈,占領上海,就等於切斷了蔣的動脈……”

“上海先放一放,”田代皖一郎大將,因為自己的支那駐屯軍司令部就在天津,因此對華北的情況更為關切,急問“東條君,華北,你打算怎麼幹?”

“還能怎麼幹?”東條英機沒好氣地說。

土肥原賢二笑道:“還不是扒鐵路、炸火車、關東軍的老一套罷了。”

眾人聽了,爆發出一場哄堂大笑。

“我反對!”

突然一個人高聲叫道。眾人看去,原來是作戰部部長石原莞

爾少將。作戰部是日軍參謀本部第一部,負責軍事戰略指導和戰略計劃的研製。集中了參謀本部90%的權限,在參謀本部各部中,地位最為重要。況且,日軍總參謀長是皇族閑院宮載仁親王,他平時並不怎麼管事,實際行使權力的是參謀次長今井清中將,而這位今井清中將對石原是言聽計從,所以軍界議論說:“石原君是帝國參謀本部的實際參謀長。”因此,眾人雖然麵露不滿之色,但礙於情麵,也不好斥責他。

阪垣征二郎卻因曾是石原的頂頭上司,便毫不客氣地斥問:“石原君,眾所周知,在日本軍界南北戰略兩大派別中,你是堅定的北進論者,一向認為日本的前途是向大陸擴張。怎麼?你……”

“阪垣君,諸位,請聽我解釋。日本的前途當然是向大陸擴張,這一點是鐵定的,是帝國的基本國策,是不能改變的!”

“這不就結了。”東條嘀咕著“那你還反對什麼?!”

“東條君,須知,對帝國而言,目前,最大的致命軍事威脅不是中國、不是英美,而是蘇俄!”

其實支那駐屯軍的軍官,尤其是高級軍官,對關東軍是既看不起,又疾恨羨慕。因為說起支那駐屯軍,本是老大,是日本駐紮在本土之外,資格最老的一支軍隊。1901年9月,清政府與美、英、德、法、俄、奧、意、荷、比、西、日11個國家代表在北京簽訂了《辛醜條約》,其中第九款決定:中國應允諾諸國會同酌定數處,留兵駐守,以保京師至海道無斷絕之虞。

從此,在中國華北地區駐屯的外國軍隊就有美、英、法、意、日5個國家,司令部都設在天津。約定人數為8200人,每國不超過2000人,日軍應為400人。沿北京至山海關鐵路線分駐廊坊、天津、塘沽、唐山、秦皇島、山海關等12處地方。1911年辛亥革命後,日本派出“清國駐屯軍”,由軍司令部、北清駐屯各部隊、上海駐屯步兵大隊編成。1913年改稱為“支那駐屯軍”。

1935年5月,支那駐屯軍兵力配置為北平2個中隊、天津8個中隊。1936年4月17日,日本陸軍大臣寺內壽一在內閣會議上要求強化支那駐屯軍,內閣一致同意。18日發布陸甲第6號軍令,確定將支那駐屯軍的編製升格為獨立兵團,增加兵力6000人,達到8400人。司令官也由少將級升為中將級。

而關東軍是在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由鐵路守備隊改編而成的,雖然比支那駐屯軍晚成立了好多年,但是在9.18事變後卻像個暴發戶飛黃騰達起來,兵力由原來的1萬人,迅速擴充至10萬人,而且司令官是大將級。關東軍具有暴發戶的一切特點:驕橫跋扈、目中無人;指手畫腳、肆意妄為。看不起其他的部隊,就是對老大——支那駐屯軍,也是毫不客氣,常常反客為主、喧賓奪主。特別是自詡為“滿洲國之父”的阪垣和被人稱為“亞洲勞倫斯”的土肥原這兩個人,手伸得太長了,從東北伸到華北來撈世界了。麵對這個暴發戶,怎不讓田代皖一郎恨得牙癢癢地,況且田代皖一郎是皇道派,而關東軍軍官都是統製派,兩派鬥爭曆來是水火不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