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中共黃麻縣委成立,書記戴秀英,委員王樹聲等。中共黃麻縣委與第7軍領導人,采取了對上層分子進行中立,爭取農民群眾等政策,逐步提高群眾覺悟,暫時實行減租減息,而不急於分配土地;對吳文路控製的一股土著武裝,利用其與軍閥部隊和某些豪紳地主之間矛盾,爭取他們暫不與革命為敵;對於反革命的首惡分子,則堅決鎮壓。在群眾工作方麵,選派了一部分黨員深入群眾進行串聯,積極建立農會、窮人會和發展黨的組織。在軍隊方麵,嚴明軍紀,做到公買公賣,損物賠償;派一桌飯,付銀一元;借一床被子給3個銅板;野外露營,吃了群眾地裏的紅薯,把錢埋在薯秧下。部隊每到一地,都幫助群眾生產,張貼標語傳單,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黨的主張。對反動紅槍會,選派黨的骨幹分子打入內部,教育和爭取會眾,孤立和排除上層反動分子。在軍事上,不斷地打擊敵人的進攻,積小勝為大勝。”(注:陳再道《柴山保武裝割據》)由於縣委和第7軍采取了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取得了一些軍事上的勝利,加速了柴山保根據地的發展。
7月,第7軍在柴山保的尹家咀召開會議,根據上級黨的指示,宣布將第7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31師,吳光浩任軍長兼師長,戴克敏任黨代表,曹學楷任參謀長,陳定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大隊(對外稱第91、92、93、94團),共120餘人槍。第一大隊隊長潘遐齡(後晏仲平),黨代表王樹聲;第二大隊隊長廖榮坤,黨代表江竹溪;第三大隊隊長徐其虛,黨代表吳先籌;第四大隊隊長程昭續,黨代表江子英;特務隊長吳信行。中共黃麻特委於1927年12月上旬黃安城失陷時被破壞,1928年10月,紅31師領導與地方黨組織負責人重新組成鄂東特委(後改稱鄂東北特委),王秀鬆任書記,吳光浩、曹學楷、徐朋人、戴克敏、詹才芳、王樹聲等為委員,同時在紅31師中建立了黨的委員會,進一步加強了對武裝鬥爭和柴山保根據地的工作。不久,特委決定紅31師第1、2大隊南下黃安、麻城老區,配合群眾鬥爭。南下部隊在老區殲滅4個民團,擊退麻城敵1個營進攻。12月,鄂東特委認真總結了黃麻地區一年多來的鬥爭經驗,深刻認識到:弱小的革命武裝,隻有走井岡山的道路,在敵人統治薄弱的邊界地區,實行固定區域的武裝割據,才能勝利發展。同時,臨近的豫東南和皖西的黨組織也積極準備發動武裝起義。鄂東特委明確地提出了“學習井岡山的辦法”,並“通過中央巡視員曹壯父於12月25日向黨中央提出建議,要求把黃安、麻城、光山、商城、六安等縣劃為鄂豫皖特區,以創造整個大別山脈的武裝割據。”(注:王樹聲、陳再道、詹才芳《從黃麻起義到鄂豫邊割據》)可是,曹壯父的這個建議當時未被黨中央采納。
1929年1月,鄂東北特委在柴山保地區普遍開展了分田分地的鬥爭,提出隻沒收地主豪紳及反革命分子的土地,按人口分給貧、雇農,自耕農不分進也不拿出土地,不分富農的土地,地主分貧瘠的土地,保護中小商人,實行統一的累進稅等政策。
2月18日,國民黨軍兩個團進攻柴山保。紅31師分三路突破國民黨軍包圍,向南麵國民黨軍兵力較空虛的側後方進擊,打了幾個勝仗。3月,蔣、桂軍閥混戰爆發,紅31師乘機擴大遊擊區,兵力發展到400餘人,5個大隊,創辦了醫院、修械所和被服廠,全師第一次統一著上了灰軍裝。4月,黃安、黃陂、孝感、麻城縣委和紅31師黨委召開聯席會議,產生了鄂東北特委,徐朋人任書記,統一領導鄂豫邊區的武裝鬥爭。到5月,根據地向南擴大到黃安縣的八裏、桃花一帶,向東擴大到麻城縣的黃土岡附近,向西擴大到孝感縣的汪洋店,初步形成了鄂豫邊根據地。在橫130裏,縱100裏,人口20餘萬的地區內,普遍建立了工農政權,開始了土地革命,走上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
5月初,紅11軍軍長吳光浩帶11人到商城南部幫助工作,途經羅田縣滕家堡時,遭反動民團襲擊,在組織突圍戰鬥中英勇犧牲,時年2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