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馳騁鄂豫皖-十四、南下與東進之爭(1)
1931年夏,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圍剿”,對鄂豫皖根據地則取守勢。紅4軍政委曾中生認為,這是紅4軍主動出擊,尋殲薄弱之敵,向外發展,擴大根據地的良好時機。於是,他與曠繼勳、許繼慎、徐向前等紅4軍領導人反複商議後,建議鄂豫皖中央分局以一部兵力留在商城南部山區,發動群眾,並結合地方武裝肅清根據地內的反動武裝;以主力南下,主動出擊蘄春、黃梅、廣濟地區,恢複原紅15軍所在地區,進而威逼長江,牽製敵人,配合中央蘇區反“圍剿”的鬥爭;同時解決經濟和糧食問題,以緩解蘇區的經濟困難,減輕根據地人民的負擔。但是,張國燾卻認為,曾中生等人的建議“將會招致敵人再來進攻根據地的危險”,並給曾中生等人扣上“立三路線殘餘”的帽子,最終否定了這一正確建議;命令紅4 軍主力到商南親區剿滅顧敬之的反動民團。商南山區本來就人煙稀少,顧敬之又令所部堅壁清野,將群眾趕出家園。近兩萬紅軍雲集方圓數十裏的山區勞師以襲遠,糧油鹽的供給發生了嚴重困難。顧敬之則將民團化整為零,分散打遊擊。山區本來就不適合大兵團作戰,紅軍兵力無法展開,以大部隊進剿小股土匪,猶如捏起拳頭砸跳蚤。而顧敬之的遊擊小分隊則十分靈活,常常襲擾紅軍而每每得手。曾中生、曠繼勳、許繼慎、徐向前等向鄂豫皖中央分局和軍委再次申明不能以大部隊進剿土匪的理由,主張留下兩個團繼續剿匪,而以主力打下英山,直取蘄春,發展陣地,以配合中央蘇區的反“圍剿”鬥爭。張國燾不僅再次拒絕了這一正確建議,反說曾中生等人的建議,“揭開了立三路線的麵具而來了個實際工作上的機會主義”。6月底,在鄂豫皖中央分局第一次擴大會議上,曾中生、曠繼勳、餘篤三、許繼慎再次申明南下進攻方針理由的正確性。經過與沈澤民等人的激烈辯論,多數與會者表示支持曾中生等紅4軍領導的正確建議。同時,援助中央蘇區反“圍剿”的任務十分迫切。在這種情況下,張國燾才勉強暫時放棄了原先用兵方向的主張,同意紅4軍主力南下,向外發展。
7月初,軍委在商城餘家集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兵力使用及南下進攻的具體行動部署。張國燾此時又變保守為冒險,推翻了鄂豫皖中央分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確定的紅4軍南下,向外發展的決定。他認為,要援助中央蘇區反“圍剿”,紅4軍就必須進攻和威脅大城市,限令紅4軍於1個月內打下英山,出潛山、太湖,威逼安慶,以震動南京,直接配合中央紅軍的反“圍剿”作戰。對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冒險計劃,曾中生據理駁斥,他認為,紅4軍應有鞏固的陣地為依托向外發展;援助中央蘇區反“圍剿”的任務,主要的不在於攻擊敵人的重要城市,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牽製敵人進攻中央蘇區的兵力,鞏固和擴大根據地。因此,曾中生堅持紅4軍主力先打英山,後出蘄、黃、廣,威逼長江,策應中央蘇區反“圍剿”的鬥爭,使鄂豫皖根據地與蘄、黃、廣連成一片。但是,張國燾獨斷專行,硬是按他的冒險計劃作出了決定。曾中生、曠繼勳、許繼慎等表示了組織服從,意見保留的態度後,紅4軍主力5個團奉命積極準備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