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馳騁鄂豫皖-十六、組建紅四方麵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滿洲,開始了變中國為殖民地的侵略戰爭。中華民族危機深重,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極大變化,全國人民抗日熱情不斷高漲,發展了反蔣抗日的政治局麵。蔣介石無視民族利益和人民要求抗日的願望,一麵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奉行對日不抵抗政策,一麵加緊策劃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圍剿”。蔣介石派往鄂豫皖蘇區周圍的兵力,一下子就增加到15個師20多萬人。1931年11月,在國難當頭,蔣介石重兵壓境的嚴重時刻,張國燾考慮到反“圍剿”需要投入大批力量上前線作戰;以白雀園為中心的大“肅反”,基本上實現了他建立個人軍閥主義獨裁統治的目的;黃安五區人民反對屠殺政策的反抗精神以及根據地其他各方麵潛在的對他錯誤政策的反抗能力,都不得不使他放棄以屠殺為主的“肅反”政策;改為以自首為主的政策。開始集中精力整編隊伍,強化組織,增強反“圍剿”的力量。根據地的民心、軍心,才得以逐漸安定下來,投入到反“圍剿”的鬥爭中去。八、九月間,鄂豫皖根據地的黨和紅軍在思想上,組織上和物資上進行了全麵的反圍剿動員和準備。地方武裝根據鄂豫皖軍委的指示,進行了整編。所有不脫產的赤衛隊、守備隊、一律改稱赤衛隊,由村到縣,組成班、排、連、營、團、師,年滿18歲至35歲的男性公民(除地主、富農分子和殘疾者外),均動員參加赤衛軍。17歲以下的少年,組成少年先鋒隊。婦女組織參加赤衛軍的救護隊和偵察隊。同時地方武裝和赤衛軍都進行了軍事訓練,在鄂豫皖軍委之下還設立了各縣軍區指揮部。這樣一來,地方武裝和群眾武裝有了嚴密的組織,可以更好地配合紅軍作戰,或者單獨執行作戰任務。在此期間,根據地人民積極參軍、擁軍。僅6-8月,就有7460人參加紅軍,群眾支援軍糧達40000餘石,現金11萬元,鞋襪4萬餘雙。民主政府還專門設立了紅軍田,用以分配給家在白區的紅軍戰士,或以其收入救濟紅軍家屬、烈屬和撫恤殘廢軍人。廣大群眾還積極為紅軍家屬代耕。以上這些,既為反對新的圍剿做了充分準備,也為紅軍擴編提供了有利條件。
10月25日,紅4軍第12師與皖西地方部隊合編,在麻城宣告成立紅25軍。11月7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在黃安七裏坪舉行慶祝蘇聯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大會,張國燾根據臨時中央的指示,宣布紅4軍和紅25軍以及獨立1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編製序列和領導人為:
鄂豫皖軍委:主席張國燾,副主席陳昌浩、徐向前;參謀長曾中生。
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政治部主任劉士奇。下轄第4軍、第25軍、獨立1師、彭楊軍事學校。
第4軍(原第4軍軍部改為方麵軍總指揮部,第4軍無軍部,由方麵軍總部直接指揮):軍長徐向前(兼),政治委員陳昌浩(兼),政治部主任劉士奇(兼)。紅四軍轄第10、11、12師。第10師:師長倪誌亮,政治委員甘元景,政治部主任梅光榮,下轄第28團,團長王波(後曾慶息),政治委員戴克敏(後吳先楚);第29團,團長許升長(後何海洋),政治委員李景文;第30團,團長王振亞,政治委員劉杞。第11師:師長王樹聲,政治委員甘濟時,政治部主任舒竟舒。下轄第31團,團長趙次吾,政治委員葉宗偉;第32團,團長廖榮坤,政治委員張廣才;第33團,團長吳雲山,政治委員李先念。第12師(原紅四軍第13師改編):師長陳賡、政治委員劉杞,參謀長郭炳,政治部主任張世海。下轄第34團,團長陳奇(後許世友),政治委員董徳洪;第35團,團長高紹先(後王學禮);第36團,團長高建中(後徐海東、餘天雲)政治委員鄭如意(後張成台)。
第25軍:軍長曠繼勳,政治委員王平章,副軍長李特,政治部主任黃超。下轄第73師(原第12師改編),師長劉英,政治委員吳煥先(後張廣才),政治部主任趙箴吾。下轄第217團,團長洪美田,政治委員張宗凱;第218團,團長陳啟光,政治委員林英安;第219團,團長袁芳菊,政治委員李紹徳。
獨立第1師:師長曾中生,政治委員熊興富,副師長吳永達。所屬第1團,團長曹光南;第二團,第3團。第74師、75師也在積極籌建之中,兩師於1932年3月間成立於皖西;74師副師長張成功,75師師長廖榮坤、政委戴克敏。
由少先隊員組成的少共國際團和彭楊軍政幹部學校,直屬於方麵軍總部。各縣獨立團及全區15個不脫產的地方師共20餘萬人,分別歸各縣各軍區指揮部指揮,隸屬於鄂豫分局軍事委員會。紅四方麵軍整編基本完成以後,全軍近3萬人,便與根據地黨政軍民一起,開始了緊張的反“圍剿”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