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馳騁鄂豫皖-二十一、血染“偏師說”(2)(1 / 3)

第二章 馳騁鄂豫皖-二十一、血染“偏師說”(2)

1932年6月,中央分局對鄂豫皖軍委和紅軍第四方麵軍編製序和領導人作了如下調整:

鄂豫皖軍委:主席張國燾,參謀長曾中生。

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政治部主任吳煥先。方麵軍下轄第4軍、第25軍和4個獨立師,全軍共45000餘人。

第4軍:徐向前兼軍長,陳昌浩兼政治委員,下轄第10、11、12師。第10師師長王宏坤,政治委員甘濟時(後周純金),政治部主任梅光榮。所屬第28團,團長汪烈山,政治委員甘良發;第29團,團長何海洋(後曾慶恩、曹光南),政治委員李景文(後曾傳六);第30團,團長方慶焱,政治委員詹才芳。第11師:師長王樹聲(後倪誌亮),政治委員甘濟時(後李先念),政治部主任舒竟舒(後周光坦)。所屬第31團,團長林維權,政治委員葉成煥;第32團,團長孫玉清,政治委員甘近池(後劉良華);第33團,團長英雲山,政治委員程世才。第12師,師長陳賡,政治委員劉杞,參謀長郭炳,政治部主任張世海。所屬第34團,團長許世友,政治委員韓繼祖;第35團,團長王學禮;第36團,團長餘天雲,政治委員張成台。

第25軍:軍長曠繼勳(後蔡申熙),政治委員王平章,副軍長李特,政治部主任黃超,下轄第73、74、75師。第73師,師長王樹聲,政治委員吳煥先(後張廣才),政治部主任張琴秋。所屬第217團,團長洪美田,政治委員聞盛世;第218團、團長李法堂(後徐深吉),政治委員李少清;第219團,團長韓金城,政治委員蔡傑。第74師(1932年5月地方武裝組成):師長徐東海,政治委員戴季英、副師長張成功。所屬第220團、221團、222團。全師於1932年9月並入其他部隊。第75師、師長廖榮坤(後劉英),政治委員戴克敏(後吳煥先)。所屬第223、224、225團。紅75師在紅四方麵軍主力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後,留在原地堅持鬥爭。

獨立第1師,師長曾中生,政治委員熊富興、副師長王振亞。獨立第1、2、3師於1932年8月並入其他部隊。獨立第4師:師長徐東海,政治委員徐長順。所屬第10團,團長邱江甫;第11、12團。該師後改為第27師,堅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並入紅25軍。少共國際團(原教導團改編):團長曹光南(後汪烈山)。

7月初,紅四方麵軍在強敵麵前,如果抓緊時間準備反“圍剿”,仍有粉碎敵人“圍剿”的可能。首先,在取得四大戰役勝利後,紅四方麵軍主力部隊已擴大到6個師另5個團,近5萬人,士氣更高,械彈更足。其次,鄂豫皖根據地擁有350萬人口,4萬餘平方公裏麵積,紅軍作戰有廣闊的回旋餘地,能得到更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支援。但是,張國燾堅持“偏師”說,堅持“偏師”說指導下的錯誤軍事方針,使紅四方麵軍喪失了反“圍剿”措置裕如的能力。張國燾在獲悉蔣介石即將進行第4次圍剿的情況下,不領導軍民進行戰爭準備,不作政治動員,不進行堅壁清野,不部署遊擊戰爭,不建立各種戰場組織,軍隊也不進行休整和訓練,結果,敵人圍剿開始時,紅軍在疲勞和缺乏準備之中倉促應戰,十分被動。根據地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呈現出不知所措的混亂狀態,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跟隨紅軍“跑反”而不能有組織地開展對敵鬥爭和支援紅軍作戰。

此時敵主力已從容展開,開始向皖西根據地進攻。6月,因戰鬥頻繁,環境惡劣,“列寧號”飛機被拆散埋藏在大別山的山溝裏。龍文光在突圍的戰鬥中與部隊失去聯係,於當年10月化裝潛回武漢,不久即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關押。1933年8月8日,龍文光被國民黨當局殺害於武昌威爾後,年僅34歲。時武漢各報在報道龍文光遇害的消息中均透露,他“臨刑時猶神色自若,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7月7日,敵右路軍第1縱隊指揮官徐庭瑤率所部從正陽關南下,圍攻霍丘縣城。霍丘東臨城東湖,西瀕城西湖,北背淮河,隻有南路可進山。時敵大軍壓境,紅軍理應誘敵深入,伺機殲敵,而不應去爭一城一池的得失。若敵卡住南路,則霍丘紅軍將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在張國燾“不讓敵人占領一寸土地”的口號下,紅25軍軍長曠繼勳率軍部教導團4個連和地方赤衛隊1000多人堅守縣城。曠繼勳一麵發電張國燾,表示執行分局“不讓敵占領一寸土地”的指示,“以城攻城”,與敵決戰;一麵把老弱人員精減送到根據地。在張國燾錯誤軍事路線指導下,曠繼勳指揮紅軍和赤衛隊,冒著敵人飛機大炮的轟擊,與數倍的強敵血戰五晝夜,指戰員傷亡慘重。敵恃兵多炮猛,突破城北。曠繼勳中等個子,較瘦,喜舞拳弄棒,武藝高強,臂力過人,此時見援兵被阻,敵又似潮水般湧來,紅軍和赤衛隊指戰員大半死於敵手,頓時怒氣衝天,抱著與霍丘共存亡的決心,冒著敵槍林彈雨,親自上陣與敵拚命一搏。時敵已大批湧入城內,紅軍和赤衛隊員已剩無幾,形勢十分嚴重。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教導團幸存的幹部隻好強抬著曠繼勳向西門突圍。霍邱縣城遂陷於敵手。曠繼勳和幸存的少數指戰員從南門突出包圍。後進入根據地,張國燾不自責軍事路線的錯誤,反給曠繼勳加上戰敗失利的罪名,撤銷軍長職務,由蔡申熙接任。然而,曠繼勳在強敵麵前以硬對硬,實行拚命主義,這卻是受張國燾錯誤軍事方針影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