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轉戰三千裏-二十二、決定轉移
1932年 9月初,紅四方麵軍進攻新集以南的滸灣附近,在檀樹崗稍事休整。接著,徐向前決定以紅10師於檀樹崗阻擊衛立煌縱隊北上,以紅73師監視北路張鈁縱隊,集中紅11、12師主力於滸灣以西的胡山寨地區,與從宣化店西來之敵陳繼承縱隊4個師死打硬拚了三天三夜,殲敵2000餘人。戰鬥中,紅12師師長陳賡負重傷,後被黨接到上海養傷。此時,衛立煌縱隊和張鈁縱隊已從南、北兩麵向紅軍夾擊,並形成三麵包圍之勢。紅軍處境再次不利,徐向前遂放棄保衛新集,撤離豫東南。隨後,他奉命率軍向皖西轉移。
在敵人大軍前堵後追的嚴重形勢下,張國燾由盲目輕敵變為驚慌失措,整天哭喪著臉說:“今天打出一個厲害的敵人來了,……紅軍隻可打一仗,沒有打第二仗的力氣”。9月13日,紅軍在皖西轉移的途中,張國燾向中央致電告急:“我軍處在激烈戰鬥中,當(按)中央來電堅決鬥爭下去,請中區及中央緊急動員各區紅軍及工農群眾急起策應我軍。”
臨時中央於14日向正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前線指揮作戰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轉發了張國燾13日的告急電報。毛澤東等即致電張國燾:(一)此次敵集結兵力分進合擊我鄂豫皖蘇區,整個形勢已不同於去年,但其戰略戰術頗似去年三次“圍剿”對付中央區之並進長追,並益以堅守據點穩紮穩打。(二)因此,我們建議紅四方麵軍目前應采取相當的誘敵深入到有群眾工作基礎的、地形便利於我們的地方,掩蔽我主力目標,嚴格的執行群眾的堅壁清野,運用廣大的遊擊隊,實行四麵八方之擾敵、截敵、襲敵與斷絕交通等動作,以疲勞與分散敵人力量,而不宜死守某一點,以便利敵之分進合擊。這樣在運動中選擇敵人薄弱部分,猛烈打擊與消滅敵人一點後,迅速轉至另一方,以迅速、果斷、秘密和機動求得各個擊破敵人,以完全粉碎四次“圍剿”。(三)這三次戰鬥中的戰略戰術的經驗,你們可以根據目前形勢與四方麵軍的優點靈活運用。(四)紅16軍在通山、鹹寧的兩次勝利,這次一方麵軍向北發展的勝利的開始,均是對鄂豫皖的配合策應行動。湘鄂西應在打擊敵人一方的便利條件下,以一部分兵力向平漢路西行動。
但是,張國燾根本聽不進毛澤東等這一挽救危局的正確建議,反而完全失去打破敵人圍攻的信心。他在燕子河召開軍事會議,提出“出潛(山)太(湖)打遊擊”的計劃。這個計劃正迎合了蔣介石包圍壓迫紅軍於英山以南長江岸邊進而加以消滅的戰略目的,當時便遭到紅25軍軍長蔡申熙等的反對而被否決了。接著,張國燾決定放棄出潛、太的計劃,以郭述申和獨立第4師師長徐海東等率部分兵力及地方武裝,在皖西和潛太地區騷擾敵人,紅軍主力先取英山,再向黃麻地區轉移。
9月底,張國燾帶著紅四方麵軍主力由燕子河經東西界嶺南下,直趨英山縣境,無戰機可尋。張國燾便率軍再經新洲、八裏灣等地,於10月上旬重返紅安的高橋河、河口鎮地區,在根據地內兜了一大圈。此時,根據地已損失六分之五。
10月8日,紅12師和10師在河口鎮以東地區又同敵第1師、80師遭遇。數小時的激戰引來了越來越多的敵人。紅軍英勇戰鬥,殲敵4000多人,紅1師政委甘濟時犧牲。與此同時,蔡申熙率紅25軍一部,亦在馮壽二地區同敵第13師遭遇,激戰中,軍長蔡申熙負重傷,他仍躺在擔架上堅持指揮戰鬥至勝利。次日,蔡申熙因傷重而犧牲。紅11師政委甘濟時也在這次戰鬥中犧牲。張國燾參加了烈士遺體告別,並表示了深深的負疚之情。
接著,紅軍向黃柴畈轉移。陳繼承縱隊第2師尾追而來,與紅軍激戰至黃昏。敵副師長柏天民以下近千人被紅73師斃傷。敵後續部隊迅速趕來。敵第13師於河口鎮從南麵和東麵進攻紅軍;馬鴻逵縱隊向四姑墩方向進逼紅軍;敵第1師、88師於河口鎮從北麵向紅軍進攻。紅軍處於方圓幾十裏的狹小區域,四麵臨敵,處境十分危急!
10月10日晚,張國燾在河口以北的黃柴畈召開分局緊急會議。討論紅四方麵軍的行動方針。參加會議的有沈澤民、陳昌浩、徐向前、徐寶珊、王平章、吳煥先、成仿吾等20餘人。徐向前回憶當時會議情況時說:
“關於紅軍的行動方針問題,有兩種意見。一種是主張紅軍跳出根據地打,待機殲敵後再返回;另一種是主張紅軍留在根據地堅持,分散遊擊。張國燾是前一種意見,他認為:反第四次‘圍剿’中敵人的力量大大超過我們,我軍經過各次戰鬥未能完成擊潰敵人的任務,已完全處在被動、失敗的地位。根據地內的主要城鎮被敵占領,紅軍主力沒有周旋餘地,無法粉碎敵人的‘圍剿’。隻有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外,才能保存力量。如果將紅軍主力繼續留在根據地進行戰鬥,是毫無希望的。關於紅軍的轉移方向,他提出:去平漢路以西,與紅三軍會合。這也正是燕子河會議時,蔡申熙同誌的建議。沈澤民同誌認為:反四次‘圍剿’,我軍未能擊退敵人,處於被動和失敗的地位,是客觀事實。但是,紅軍不應脫離根據地。在敵人重兵深入根據地的情勢下,可采取分散遊擊的辦法,堅持遊擊戰爭,待機破敵。與會絕大多數同誌在發言中,不同意後一種意見。我也讚成將紅軍主力暫時拉出外線,待調動和殲滅敵人後,重返根據地。我在發言中指出:根據地中心區域已經被敵人占領,我大部隊不易活動,又喪失了殲敵一路的機會;要分散遊擊,地方遊擊隊還行,大部隊就有許多困難,敵人兵力總比我大,有幾十萬人,而我根據地僅剩那麼一小塊地方,隻要槍一響,不用兩三個鍾頭敵人就會從四麵八方合擊而來。關於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的兵力問題,也有不同意見。陳昌浩主張多帶些部隊走,隻留下25軍的第75師。25軍政委王平章則主張隻帶73師走,留下74、75兩師堅持鬥爭。不少同誌和我都同意王平章同誌的意見。張國燾最後根據與會多數同誌的意見作出了決策,留下74、75兩師與各獨立師團,由沈澤民同誌負責,在根據地堅持鬥爭;方麵軍總部率10、11、12、73師及少共國際團,跳出根據地,暫到平漢路以西活動,伺機打回根據地。”(徐向前《曆史的回顧》第210—2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