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轉戰三千裏-二十五、小河口會議(1 / 2)

第三章 轉戰三千裏-二十五、小河口會議

小河口是秦嶺入漢中的咽喉,是陝南城固縣的一個集鎮。陝南地區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中共基層組織。1928年成立了陝南特委,並領導城固縣農民協會進行抗捐鬥爭。1932年11月,為了迎接紅四方麵軍的到來,陝南特委決定,立即在城固北邑靠山一帶開展遊擊活動,並指示城固縣委,馬上建立和發展地方武裝,配合紅軍,牽製敵人主力,掩護紅四方麵軍的行動。

1932年12月9日,紅四方麵軍到達小河口鎮時,中共城固縣委便主動派人與紅四方麵軍聯係,並向紅軍提供敵軍情報,擔任向導,支援糧食,發動群眾慰問紅軍,掩護和安置紅軍傷病員。當紅軍到達“城固縣升仙村,許家廟一帶時,城固縣委立即動員起來,開展擁紅活動。城固北區的六、七個區,黨的工作中心在文川,當時有一個區委,三個支部,日以繼夜地工作,主動向紅四方麵軍總部介紹漢中地區情況,報告敵情,為紅軍籌集糧食,趕製鞋襪。”當地群眾在黨的動員下,“他們拎著一筐筐的紅桔和雞蛋,背著一袋袋的糧食,敲鑼打鼓,扶老攜幼,慰問紅軍”。(餘洪遠:《永恒的懷念》。)紅四方麵軍在這裏得到了給養補充,進行了短暫的休息。

原鄂豫皖特委書記曾中生在反第四次“圍剿”的七裏坪戰役中,腳負重傷,行動十分困難。徐向前平素十分尊敬和關心曾中生,當紅四方麵軍西出平漢路進行大轉移時,徐向前親自安排張仁初負責組織一個擔架組,專門抬著曾中生跟隨部隊衝破敵人重重圍追堵截。曾中生十分感動,經常拄著木棍堅持隨隊行軍。他沿途不斷訪問群眾,詢問向導,對所經各地,進行了大量的認真的調查研究。經過比較,他認為漢中是個好地方,曆史上很有名氣,曾是漢高祖劉邦養精蓄銳、會定三秦,進取天下的戰略出發地。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也曾在此長期屯兵,多次出兵中原,與曹魏抗衡。因此,曾中生認為紅軍可以占據漢中,建立根據地。

當時,紅四方麵軍中從基層幹部到許多高級幹部,對張國燾擅自撤離鄂豫皖根據地,既不在領導幹部中商討,又不對部隊作任何解釋動員工作,而盲目西進,到處流動作戰,使紅軍曆盡艱難困苦,屢遭挫折,幾經覆沒危險而深表不滿。私下議論紛紛:“我們究竟到哪裏去?”“鬼才知道,成天走,走,走!”“我看總部那個頭是逃跑主義!”“輕點,別個人聽見。”“怕什麼!哪個沒憋一肚子氣?哼,現在誰覺得痛快,誰就不象紅四方麵軍的人!”

許世友說:“我掃頭一看,發議論的是團裏的幾位營連幹部。我知道他們的這種懷疑和不滿的的情緒,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想法。不僅是基層幹部就連方麵軍的許多高級幹部也對張國燾的錯誤做法表示了憤慨。我們這些人對艱難險阻、流血犧牲是毫無畏懼的,但對部隊沒有明確的前進的方向十分擔憂,東流西竄的結局必然是被圍、挨打、覆沒啊!”(許世友:《我在紅軍十年》第192-193頁。)

時刻為黨的事業嘔心瀝血的曾中生,在紅四方麵軍處境艱難之時,更是痛心疾首,時刻擔憂著四方麵軍的前途。他不顧自己身處逆境和傷病的身體,冒著被張國燾殺害的生命危險,挺身而出,代表紅四方麵軍廣大指戰員的心願,同原4軍軍長曠繼勳、原紅四軍政委餘篤三、原紅四方麵軍參謀主任舒玉章、紅73師政治部主任張琴秋、總部幹部王振華以及劉杞、朱光等人商議。他們對張國燾擅自放棄鄂豫皖根據地,實行無止境的退卻極為憤慨。他們商議派人到黨中央去揭發張國燾的錯誤和軍閥作風,要求中央迅速采取措施,糾正張國燾的錯誤,挽回紅四方麵軍的危局。後來,因路途遙遠等其他原因,改由曾中生以書麵形式向張國燾陳述大家對他錯誤領導的意見,要求他立即停止向西北無止境的退卻,迅速在陝鄂一帶建立新的根據地,希望他能采納大家的意見,並將意見轉告中央。曾中生等還議定派張琴秋以同學關係去說服陳昌浩並爭取陳昌浩的同情和支持。但是,陳昌浩根本不同意張琴秋等人的意見,反向張國燾報告,說曾中生等人計劃要到中央去告發張國燾的事。

張國燾在回憶這段曆史時說:“我們離開鄂豫皖西行,中共中央事先是毫不知道的。他們似是因為不知道我們的處境,對我們的行動頗感焦慮。最先是告訴我們一些敵情,等到我們到達豫西南一帶的時候,就轉而反對我們繼續向西退卻的指示。等我們越過秦嶺進到關中時,中央來電的語氣就更加嚴重了,甚至說‘如果你們再繼續向西逃跑,那我們就公開反對了’”。“……有些政治工作幹部,總以為我軍在鄂北一帶兜圈子,目標仍是指向鄂豫皖區。等到他們知道我軍行動的箭頭指向西麵,就開始有所疑慮。他們紛紛議論,向西是沒有前途的,遠離了全國的其他蘇區。這些見解與中央的指斥如出一轍。”(張國燾:《我的回憶》第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