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赤化川陝省-三十八、強度嘉陵江
1935年1月29日,中央紅軍按照中革軍委計劃,渡赤水北上,進入川南,進抵長江南岸。但是,在紅四方麵軍進行陝南戰役期間,劉湘卻集中了36個團的兵力乘機南下,沿江布防,全力堵截中央紅軍渡江北上。此時,尾追之敵日漸迫近,對中央紅軍形成包圍態勢。於是,中央紅軍放棄了擬從瀘州上遊渡江北上的計劃,旋即揮軍東向。2月16日,中革軍委致電四方麵軍,內稱:“軍委決定我野戰軍改在川滇黔邊廣大地區活動,爭取在這一廣大地區創造新的蘇維埃根據地,以與二、六軍團及四方麵軍呼應作戰。”
紅四方麵軍在按照中央和軍委1月22日電示精神進行陝南戰役期間,川陝根據地的防禦兵力因此減弱。2月3日,圍攻東線的劉湘第21軍部隊占領萬源,8日占領巴中,9日占領通江。西線圍攻部隊之羅澤州暫編第23師於2月5日攻占儀隴。田頌堯部羅乃瓊第3師於2月21日占領蒼溪。川陝根據地幅員越來越小,紅四方麵軍的後方機關也被迫轉移到南江地區。在這種情況下,紅四方麵軍總部決定繼續執行原定強度嘉陵江,實現川陝甘計劃,配合中央紅軍在川南、黔北的活動。
為了實施強渡嘉陵江作戰計劃,從3月初到3月11日,紅四方麵軍大舉南進,連克儀隴、蒼溪,殲滅田頌堯、羅澤州部共5個團,俘敵3000餘人,繳槍5000餘支,掃除了強渡嘉陵江的障礙。接著,四方麵軍總部不斷派出大批偵查人員偵查敵人的防禦工事及兵力部署。徐向前、王樹聲、王維舟等還親率參謀人員翻山越嶺趕到前線,沿嘉陵江東岸行程三四百裏,察看地形,考察水文,了解敵情,尋找渡口。同時,各部隊進行緊張的政治動員和渡江訓練。
早在2月中旬,方麵軍副總指揮王樹聲就親自組織了一支由4個排16個班260人的水兵連,歸總部參謀處領導。水兵連積極在旺東河訓練。張國燾先期前往蒼溪地區主持工作。根據地黨和政府發動人民群眾支持紅軍渡江。參加造船的鐵匠和木工,背著幹糧、帶著工具,跋山涉水趕到蒼溪,為紅軍造船,同時建立了船工會。群眾還從幾百裏外運來大批木材,籌集了大量廢舊鋼鐵,甚至把點燈照明和漆嫁妝用的桐油都拿出來支援紅軍造船。在王渡場造船基地,紅30軍軍長餘天雲、政委李先念還親自到造船廠作政治動員,報告紅軍勝利的消息。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餘洪遠也親自到造船廠督導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王渡場造船廠約150名工人便按上級提出的“小巧靈活,劃行速度快,便於搬遷”的要求,造出了75隻身長一丈四,形似登陸小艇,能容納1個班的木船,還如期製成3座臨時浮橋構件。嘉陵縣和嘉川造船工人400餘人,在貓兒跳、永寧鋪等叢林裏,為紅軍趕造了40餘隻船,並對船隻作了偽裝。
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河流之一,源於秦嶺山脈陝西鳳縣嘉陵穀,自廣元起,會合白龍江,蜿蜒出沒於深山峽穀之中一瀉千裏,流至重慶後彙入長江。江闊水深,水流湍急,兩岸多是懸崖峭壁,地勢非常險要,堪稱天險。西岸北起廣元以北陳家壩,南至江口以北一線由鄧錫侯部21個團防守;田頌堯部32個團防守江口以南至南部縣境的新政壩,共400裏的沿江地段。
根據偵察,徐向前發現敵防禦正麵寬大,兵力不濟,縱深空虛,薄弱環節不少。鄧、田兩部屢遭紅軍打擊後士氣低落,於是決定集中主力,選擇敵人防禦薄弱的環節實施多路有重點的突破。突破成功後,先以穿插迂回戰術消滅沿岸防禦之敵,奪取要點,爾後以主力向敵縱深發展,占領嘉陵江、涪江之間廣大地區,打開戰場,求得在運動中大量殲敵,從而為下一步向甘南發展創造條件。3月下旬,為了進一步迷惑敵人,徐向前以一部兵力向南進攻,造成敵人判斷紅軍南進的錯覺,從而分散了敵人的江防力量。經過反複勘察地形和深入研究敵情,徐向前最後確定在蒼溪城南至閬中之間的塔子山一帶實施主要突破;另在蒼溪城上遊50裏的鴛溪口和下遊40裏的澗溪口作為渡江突破點。這一帶江麵寬150米至400米,水流緩慢,水深3到5米,岸灘較平坦,便於紅軍登陸作戰。守敵是屢遭紅軍打擊的田頌堯部3個團,防守正麵寬約30公裏,前沿隻有4個營,且士氣低落,防守較疏懈。因此,紅四方麵軍總部決定:紅30軍居中為渡河主力,從蒼溪以南的塔子山附近實施重點突破殲守敵後向劍閣方向進攻,協同紅31軍消滅劍門關守敵;紅31軍居右,從蒼溪以北的鴛溪口渡江,爾後消滅劍門關守敵,並迅速向昭化、廣元發展,打擊鄧錫侯部並阻擊胡宗南部從甘南南下,保障紅軍右翼側安全;紅9軍居左,從澗溪口渡江,爾後以一部協同紅30軍向北進攻,另一部消滅閬中、南部守敵,保障紅軍左翼側的安全;紅4軍為第二梯隊,待第一梯隊渡江成功後於蒼溪渡江,以一部向南迂回,協同紅9軍消滅南部守敵,主力則向梓潼方向發展。總部炮兵營配置於蒼溪塔子山上,掩護紅30軍強渡。西線渡江作戰由徐向前指揮;東線由陳昌浩負責,指揮紅33軍和地方武裝牽製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