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赤化川陝省-二十六、解放通南巴 (1)
1932年12月11日,紅四方麵軍主力14400人進抵陝南城固地區後,總部在與當地黨組織共同發動群眾的工作中,了解到陝南一帶連年大旱,糧食欠收。如果大軍於此久住,給養勢必發生很大困難。
此時,陝南地下黨組織送來情報:蔣介石正在集中兵力準備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陝西軍閥肚子裏也在打著小九九,一方麵反對紅軍入陝,另一方麵又懼怕蔣介石借“剿赤”之名控製陝西。張國燾等人從國民黨報紙上得知四川軍閥正在川西一帶混戰,對紅軍入陝無力北顧,未引起戒備,川北防務極為空虛。川陝交界的大巴山區,地勢險要。通江、南江、巴中三縣境內更是山嶽縱橫,地形複雜,山上溝內竹木蔥鬱。此地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非常利於紅軍回旋,且川北一帶物產豐富,是紅軍開展遊擊戰爭,建立較鞏固根據地的理想境地。況且,黨在這一地區的工作也有相當的基礎,先後建立了中共南充中心縣委和閬(中)、南(部)縣委。黨積極發動群眾,組織農民起義,開展遊擊戰爭。
在川東,王維舟、李家俊在中共川東特委領導下,於1929年4月27日,在萬源固軍壩領導農民起義,建立了川東遊擊軍第一支隊,李家俊任司令員。第一支隊隨後在萬源、城口、宣漢一帶,發動群眾打土豪,開倉分糧,建立農會,第一支隊發展到一千多人。1930年5月,第一支隊被中央調去攻打武漢。在進軍湖北的途中,於七月間被軍閥劉存厚重兵“圍剿”而失敗。1930年7月,黨又在梁山縣虎城場、南嶽場、太平鄉、龍沙鄉等地發動農民起義,將農民自衛軍和黨掌握的壯丁隊合編成中國工農紅軍川東遊擊縱隊,李光華任司令員,王維舟任副司令員兼前敵總指揮。後來,紅軍發展到三千多人。不久,遊擊縱隊又被黨中央調去會攻武漢。在東征途中,遊擊縱隊被敵陳蘭亭部打散,司令員李光華在戰鬥中犧牲。遊擊縱隊餘部在王維舟率領下突出重圍,繼續堅持鬥爭,逐步開辟了梁山、達縣、開江三縣交界地區的遊擊根據地,後來,部隊發展為川東遊擊軍。
在川南,黨領導的紅軍和遊擊隊的活動,影響到自貢、宜賓、南川、榮縣、犍為、富順、納溪、綦江、瀘縣、敘永等地。
在川西,國民革命軍第28軍第7混成旅代旅長、共產黨員曠繼勳於1929年6月29日,在中共四川省委領導下,率全旅官兵三千多人在遂寧與蓬溪邊界的大石橋牛角溝起義,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曠繼勳任總指揮,羅世文任路黨代表。紅軍轉戰於蓬溪、南部等縣。不久,在軍閥圍攻下失敗。1930年10月25日,黨又領導了國民革命軍第28軍第2混成旅在廣漢的起義。10月26日,起義軍在廣漢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成立廣漢縣蘇維埃政府。接著,起義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第1路。10月30日,紅軍在轉移漢旺途中,遭敵正規軍、地方團防和土匪武裝多次襲擊,部隊傷亡較大,逃散者也為數不少,軍心動搖,難於掌控。前委召開緊急會議,鑒於紅軍已處於腹背受敵,孤軍無援的險惡絕境,為保存革命力量,避免更大損失,乃斷然決定解散軍隊。紅軍戰士發給6至8元路費,資遣回家;外來幹部就地分散和轉移,然後由羅南輝率警衛連掩護撤退。廣漢起義失敗。
在川北,羅世文、覃文、羅南輝、李鳴珂、於江震等領導了南充、南部、儀隴一帶農民起義,開辟了廣大的遊擊區。1932年11月25日,中共南充縣委領導了著名的“升保暴動”,成立了“川北工農紅軍”,總指揮張逸民,政委覃文,軍事指揮羅南輝。12月1日,川北紅軍在南部、保寧、劍閣、鹽亭等縣反動武裝聯合進攻下受挫。12月22日,指揮部在雙鳳舉行緊急會議,決定部隊化整為零,分散隱蔽。張逸民等於24日突圍向通江方向撤退。
紅四方麵軍總部在獲知了川北及整個四川革命鬥爭情況和川北地形、物產上的有利因素後,認為在川北建立根據地比在陝南更好。於是,1932年12月15日,紅四方麵軍總部在駐地西鄉縣鍾家溝召開了團以上幹部會議。會上,方麵軍領導徐向前總結了西征以來的工作,表揚了一些作戰有功的部隊,分析了敵我形勢和地理位置,傳達了進軍川北,創建川陝根據地的方針。進軍川北的消息引起了與會者很大的震動。不少人認為,紅軍剛在陝南落腳,連板凳都還沒有坐熱,為什麼又要去爬山?張國燾解釋說:川北比陝南的地勢更險要,物產更豐富,回旋餘地更廣闊;四川軍閥正在川西一帶混戰,川北十分空虛,正是我軍入川的大好機會。眾人於是豁然開朗。接著,徐向前宣布了進軍川北,占領通(江)南(江)巴(中),創建川陝邊革命根據地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