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赤化川陝省-二十六、解放通南巴 (2)
會後,徐向前在鍾家溝向指戰員作了簡短的動員,他說:“我們在鄂豫皖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分得了土地。今天,我們到四川去,幫助四川人民建立蘇維埃政府。”指戰員們積極準備,每人帶了三天的幹糧和五斤稻草,準備翻越天險大巴山。
12月17日,紅四方麵軍以73師第217團為先遣部隊,向川北進軍。途經天池寺、核桃樹,翻越巴山。12月19日,紅四方麵軍4個師冒著寒風大雪,開始翻越“天險巴山”,向川北進軍。巴山十分險峻,上山七十裏,山中行七十裏,下山七十裏,當地人稱“二百一”。時冰雪封山,行人絕跡,鳥獸藏匿,山中小道多被荊棘草木掩沒,又遇大雪,十分難行。正如大詩人李白《蜀道難》詩中所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但是,紅軍指戰員憑著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依靠患難與共的官兵團結,發揚一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經過兩天的艱苦行軍,終於戰勝了天險巴山。
12月18日,紅四方麵軍先遣部隊217團進占通江北部邊界場鎮兩河口,守敵李煒如部一個連聞風而逃。接著,紅217團團長洪美田率主力繼續前進,以第2營留守兩河口,監視陝南之敵,並搭起浮橋,迎接主力過河。
12月21日,紅四方麵軍主力通過兩河口,繼續前進一百多裏,占領泥溪場,進至苦草壩。方麵軍總部在這裏召開了軍事會議,確定了入川後的作戰計劃,全軍兵分三路,迅速實施戰略展開:紅10師向通江城北的洪口場前進,向東發展;紅73師到達瓦石鋪後,即經涪陽壩、平溪壩向南江發展;總部率11、12師直取通江縣城。同日,在紅四方麵軍派出劉緒金等人和撥給部分槍彈的支援下,中央陝南特委軍委書記陳淺倫在駱家壩成立了川陝邊遊擊隊,共360餘人,長短槍22支。這是陝南地區正式建立的第一支人民武裝。25日,該部在西鄉縣馬兒岩建立革命根據地,成立蘇維埃政府。2月14日,川陝邊遊擊隊改編為紅29軍,下轄兩個團,共800餘人,軍長兼政委陳成倫(3月起為李艮任政委),政治部主任劉瑞龍。
四川軍閥田頌堯,人稱“田冬瓜”,他的29軍原來留守後方的部隊僅有羅乃瓊師的萬選青旅一個團分駐於通、南、巴,每縣不過一營兵力。12月25日,紅11師先頭部隊第32團解放通江,守敵兩個營及當地團防大部被殲。26日,紅四方麵軍總部率12師及11師的兩個團抵通江縣城,舉行了紅四方麵軍入川後第一次解放縣城的隆重的入城儀式。27日,中共四川省委發出特別通知第三號,提出反對軍閥混戰和擁護紅軍入川的總任務。要求各地黨部組織廣大的失業工人、兵士參加紅軍,組織廣大群眾幫助紅軍。29日,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於通江縣成立,曠繼勳任主席。同日,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布告,提出推翻軍閥和地主豪紳的統治,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廢除苛捐雜稅,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貧苦農民,號召群眾熱烈擁護和參加紅軍。
四川軍閥混戰愈演愈烈,曠繼勳主張利用軍閥之間的矛盾,和一些軍閥搞統一戰線,以分化瓦解、擊破主要之敵,使紅軍在通南巴立住足,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於是曠繼勳利用在川軍中的影響,給各路軍閥寫信,表示互不侵犯或假道他去。此時,正在成都夥同劉湘攻打劉文輝的29軍軍長田頌堯,接到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主席曠繼勳由前線輾轉送到的信,稱:此次紅軍進入四川,不會久留,不過暫時假道,即將他去。田頌堯認為曠繼勳此信不足為憑。同時,他又得知探報,紅軍入川兵力不過數千。因此,他自恃29軍兵員眾多,械彈充足,欲趁紅四方麵軍立足未穩之際,將紅軍一舉趕出川境。於是田頌堯隨即將其在川西的部隊大部東調,部署圍攻紅軍。電令駐防儀隴、南部的第一路(注:田軍的“路”的編製為二旅四團。團以12個連編成,每4個連為一個營,其中一個重機槍連,連以9個步槍班編成,每班14人。)司令李煒如率本部及第3 師萬選清旅進抵巴中;第二路司令劉漢雄部進抵南江,相機反攻通江城;同時,調集成都附近的主力部隊,迅速會師救援。劉茂恩第65師也從陝西西鄉縣向萬源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