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赤化川陝省-三十、營渠戰楊森(1 / 1)

第四章 赤化川陝省-三十、營渠戰楊森

紅四方麵軍取得儀南戰役勝利後,楊森的第20軍盤踞的巴中縣以南、儀隴縣城東北的玉山場、鼎山場就突出於儀隴、江口之間,成為圍攻根據地的前進陣地,也是紅軍鞏固和擴大川陝根據地並向南發展的嚴重障礙,。當時,楊森的第20軍共有6個混成旅22個團,約3萬人。他采取由北而南的縱深梯次部署:李朝信指揮第21混成旅駐守渠縣城及佛樓寺地區;楊漢忠指揮第5混成旅防守營山縣城及附近地區;蓬安縣城及徐家場、雲霧山地區由第6混成旅防守;廣安、嶽池、南充一線由第3、第4混成旅防守。第20軍軍部駐廣安縣城。

楊森對紅軍毫無誠意,當四川軍閥田頌堯進攻紅軍時,他以為有利可圖,曾派部隊參戰;當田頌堯進攻紅軍失敗時,他又首先向紅軍求和,企圖保存和鞏固自己的地盤。楊森在防區內,執行的是積極防共的政策,殺了不少進步青年和群眾。對此,張國燾、陳昌浩采取了談、打相結合的策略。但談判的內容沒有向徐向前通報。為了掃除向南發展根據地的障礙,解除敵人對根據地的威脅,紅四方麵軍總部決定發起營山、渠縣戰役。根據楊森的兵力部署情況,總指揮徐向前決定紅30軍主力由巴中地區向南進攻;紅9軍第25師由儀隴地區向東進攻;紅4軍第11師由巴中東南的江口地區向南進攻。各部首先協同消滅突出於北端的敵第2混成旅,然後再向南發展,突破敵縱深防禦體係,並相機殲滅楊森的主力。部署就緒,即將開戰時,張國燾和陳昌浩才向徐向前講起與楊森談判的事,說有過一些口頭協議。徐向前認為利用敵人內部矛盾,爭取同盟者,搞統一戰線是必要的,但要看對象,對楊森這樣反複無常的軍閥談判要堅持原則立場。楊森的部隊占據著通江南邊的玉山場、鼎山場、江口,就像一把刀子插在根據地腹部,成為川陝根據地發展和鞏固的嚴重障礙。因此,徐向前主張對楊森開戰。(徐向前《<巴山烽火>序言》,見《川陝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442——443頁。)張國燾、陳昌浩表示同意。

1933年9月22日夜,營渠戰役開始。紅軍參戰部隊緊密配合,戰至次日拂曉,紅73團攻占龍背場,殲敵1個多營。紅74、75團攻占馬鞍場,殲滅反動地主武裝近千人。紅30軍從正麵進逼玉山場守敵,紅4軍第11師以兩翼迂回包圍戰術,包圍了鼎山場守敵1個團。戰至上午,玉山場守敵被紅30軍擊潰,敵第2混成旅隨之南逃。楊森為阻止紅軍南進,以3個團在營山以東一線占領陣地,並將南充部隊北調。此時,紅25師與紅30軍主力奮起追擊敵第二混成旅,於24日上午追至太蓬山、馬深溪附近,一舉擊潰敵第2混成旅殘部。敵20軍陣勢由此大亂。據此敵情,徐向前令紅30軍向東南敵縱深發展;紅4軍第11師殲滅鼎山場守敵後向東南進擊,並配合紅30軍作戰。9月29日,紅軍向營山以東一線之敵發動攻擊。當夜,紅30軍主力奔襲佛樓寺,戰至30日,殲敵兩個團。同日,紅4軍第11師攻占石橋河,進逼渠縣近郊。紅30軍則分兵一部西進,協同紅9軍第25師進攻營山。

楊森聞報前線部隊潰敗,營山縣城危在旦夕,深恐廣安軍部有失,急令第3混成旅馳援營山,第5混成旅於營山東北之天池場、通天場、大廟場一帶憑險構築工事,攔阻紅軍繼續南進。營山守敵第3、5混成旅和第2混成旅殘部以玉皇宮、通天場、南嶽山為防禦重點,構成三足鼎立之勢。

據此敵情,紅30軍、紅9軍第25師首長研究後決定,采取集中兵力,逐點殲敵的戰術,先攻克玉皇宮,再分割其餘兩點。10月2日,紅25師第73、75團夜襲玉皇宮成功。在正麵紅30軍一部配合下,紅25師主力迅速占領玉皇宮,並向敵通天場陣地猛插,連續攻占7道工事,殺得敵人潰不成軍。拂曉時,南嶽山之敵在紅73、74、263團的三麵夾擊下,棄陣南逃。與此同時,紅9軍副軍長許世友率紅74團直插新店子斷敵南逃退路,並一舉衝過儀隴河浮橋,擊潰守敵。中午十分,敵逃至儀隴河邊,遭到紅軍前後夾擊。經12小時激戰,紅軍殲敵2000餘人。楊森精心部署的營山防線土崩瓦解。接著,紅軍以迅猛之勢逼向營山。營山守敵聞風喪膽,棄城南逃。10月3日晚,紅25師不戰而克營山縣城。10月6日,紅軍進至蓬安東岸周口,東線部隊逼近渠縣城。不久,紅4軍一部占領渠縣城。

此時,徐向前見拔除敵人鼎山場、玉山場等據點的目的已經達到,遂結束了營渠戰役。此役曆時15天,紅軍斃敵團長以下千餘人,俘敵團長以下2000餘人,繳槍2500餘支;解放了營山、渠縣以及蓬安縣嘉陵江以東的廣大地區,根據地向南擴展百餘裏,人口增加9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