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悲壯西路軍-六十五、反國燾路線(2)
會議最後通過了《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對張國燾的右傾分裂錯誤作了馬列主義的分析,總結了曆史的教訓,指出了張國燾錯誤的性質和主要內容:
(一)張國燾同誌在四方麵軍的領導工作中,犯了許多重大的政治原則的錯誤。這些錯誤在鄂豫皖蘇區的工作中已經開始存在著,在川陝蘇區中尤其在他的最後一時期中,已經形成為整個政治路線的錯誤。從退出川陝蘇區到成立第二中央為止是右傾機會主義的退卻路線與軍閥主義的登峰造極的時期。這是反黨反中央的路線。
(二)張國燾同誌由於對於中國革命形勢的右傾機會主義的估計(否認中國革命的高漲,兩個高漲之間的理論),因此產生了對於敵人力量的過分估計(特別在蔣介石主力的前麵張皇失措),對於自己力量的估計不足(對主力紅軍的突圍表示悲觀失望,對於全國人民抗日的民族命運表示不信任),因此喪失了紅軍在抗日前線的中國西北部戰勝敵人,創造新蘇區,使蘇維埃紅軍成為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中心的自信心,而主張向中國西部荒僻地區,實行無限製的退卻。這是張國燾同誌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實質。
(三)張國燾同誌對於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勝利中的決定的作用,是忽視的。因此他在他的工作過程中輕視黨,忽視地方黨的組織的創造,在紅軍中不注意政治委員製度、政治工作與黨的工作的建立,相反的,他用全力在紅軍中創造個人的係統。他把軍權看做高於黨權。他的軍隊,是中央所不能調動的。他甚至走到以軍隊來威逼中央,依靠軍隊的力量,要求改組中央,在軍隊中公開進行反中央的鬥爭。最後,他不顧一切中央的命令,自動南下,實行分裂紅軍,成立第二“中央”,造成中國黨與蘇維埃運動中空前的罪惡行為。在同二方麵軍會見時,他曾企圖用強製與欺騙的方法,使二方麵軍同意他的路線,共同反對中央,雖是這一企圖遭到了二方麵軍領導者的嚴拒而完全失敗了。他對於創造紅軍模範紀律的忽視,造成了紅軍與群眾的惡劣關係。軍閥軍隊中的打罵製度與不良傳統在紅軍中依然存在著。這就是張國燾同誌的軍閥主義的實質。
(四)張國燾同誌的退卻路線與軍閥主義,在他的一切工作部門中表現出來。在群眾工作中,他不從政治上去教育群眾,啟發群眾的積極性,組織群眾與武裝群眾,而以軍隊威臨群眾,造成脫離群眾的現象。青年團、貧農團、工會等群眾團體,事實上完全沒有工作。蘇維埃工作方麵,他沒有正確的實行土地政策與經濟政策,沒有建立蘇維埃的代表製度,實行蘇維埃的民主。他在少數民族問題上以大漢族主義代替了列寧主義的民族政策。在同反革命鬥爭中,他以恐怖代替了明確的階級路線與群眾路線。他對於白區黨、團、群眾組織沒有信任心。他以無原則的方法與派別觀念團結幹部,把個人的威信與黨的威信對立。他發展黨內的家長製度,以懲辦與恐嚇來代替布爾塞維克的思想鬥爭與自我批評。
(五)張國燾同誌的南下行動,不但在反黨反中央、分裂紅軍上看來,是根本錯誤的,而且南下行動本身也是完全失敗的。不管四方麵軍在南下戰爭中,如何由於紅色指戰員的艱苦鬥爭而得到了一些戰術上的勝利,然而結果還是不能不被逼放棄天全、蘆山,深入西康,使紅軍受到損失。而且由於南下的行動,使紅軍遠離抗日前線陣地,削弱了紅軍在全國的影響與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迅速建立的力量,也使中國革命受到損失。
(六)張國燾同誌從口頭上同意中央前年十二月決議起,到取消第二中央,與率領四方麵軍北上,最後同中央會合止,是他向黨中央路線前進的表示。但是必須指出,推動張國燾同誌前進的還是由於黨中央路線的勝利與中央對於他的耐心的勸導,也由於當時的客觀形勢,廣大紅色指戰員的要求,紅二方麵軍的推動,一部分領導同誌堅決擁護中央與反對他的錯誤的鬥爭。張國燾同誌始終對於北上與中央會合是遲疑的,對於中央的路線的正確性,是不了解的。西路軍向甘北前進與西路軍的嚴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沒有克服張國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