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戰略防禦-第十三節 狙擊 !狙擊 !02(1 / 3)

第九章 戰略防禦-第十三節 狙擊 !狙擊 !02

鄒習祥,貴州務川縣(今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栗元鄉人,1931年出生於一個仡佬族農民家庭。1950年6月參軍。1952年4月,15軍接受了平康、金化地區的防禦任務,135團負責守衛中部戰線的最高峰五聖山,1連負責守衛五聖山南麓的上甘嶺537﹒7高地北山陣地,而鄒習祥所在的7班守衛的就是最前沿的8號陣地。

而537﹒7高地南山是美軍的一個加強連據守,美軍構築有大小十多個地堡,配備有直射火炮、重機槍、火箭筒、火焰噴射器等武器。敵人依仗空中優勢和炮火優勢,步兵武器先進,經常有恃無恐,時不時的進行摔跤比賽、野餐會,在山坡上做裸體日光浴,還摟著韓國女人大跳貼麵舞,有時還對著我軍陣地大喊大叫,猖狂至極,7班戰士們看在眼裏,怒在心頭。

這天下午,鄒習祥提著步槍走出坑道,隱蔽在一個散兵坑裏。不久就見三個敵人從地堡裏出來,他瞄準第一個一扣扳機,敵人仰麵朝天倒了下去。剩下的兩個慌忙跑回了地堡。敵人報複的機槍子彈、炮彈隨即發瘋似的跟著射了過來,但鄒習祥早已回到了坑道中。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鄒習祥埋伏在一棵樹樁後“守株待兔”,隻見兩個敵人提著筐子、罐子從山後走來——這是給地堡裏的敵人送飯的。鄒習祥一槍將提筐的家夥撂倒了,嚇得提罐子的鬼子連滾帶爬地趴在一個土坑內不敢動彈。鄒習祥迅速轉移到一塊石頭後隱蔽。敵人的排炮一陣陣的打過來。提罐子的家夥以為沒事了,爬起來就往地堡裏走,又被鄒習祥一槍斃命。

鄒習祥的戰果鼓舞了戰友們,1連廣大戰士踴躍報名參加狙擊作戰,537﹒7高地迅速掀起了狙擊戰的高潮。短短的五天時間,1連就打死打傷敵人二十多名。

敵人被打怕了,不敢露出頭來。鄒習祥就想出新招來消滅敵人。有一次,他把帽子用一根樹枝頂著立在工事前,敵人發現了目標,又打槍,又打炮,打了好一陣帽子仍然不動。幾個膽大的家夥想看個究竟,他們剛一抬頭,就被狙擊手的子彈擊斃。

還有一次,接連下了幾天大雨,敵人的地堡被淋塌了,十三個鬼子披著雨衣拿著鎬鍬挖土。鄒習祥立即組織一挺輕機槍、五支步槍冒雨狙擊。大家瞄準目標後,鄒習祥一聲喊“打!”頓時數條火龍向敵人傾瀉而去,十一個鬼子當場斃命,隻有兩人僥幸逃脫。

在一個多月的狙擊戰中,鄒習祥用七十八發子彈擊斃了三十九個敵人,成為一名優秀的狙擊手。他所總結的“跑步瞄前、上山瞄頭、下山瞄腳”的射擊要領和三快(瞄準快、擊發快、轉移隱蔽快)一準(打得準)的經驗,很快在全軍內推廣開來。誌司總部授予鄒習祥二等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授予他二級戰士榮譽勳章。

537﹒7高地的狙擊戰,打得敵人心驚膽顫,整天龜縮在地堡裏不敢出來。以至於敵人沮喪地將537﹒7高地稱為“狙擊兵嶺”。

1連兩個月冷槍殺敵三百多人,打殘了美7師的兩個連隊。美國人被打得實在受不了了,隻好讓韓2師換防。換防時,美國大兵哆哆嗦嗦地告訴韓國士兵:“對麵那座山是座‘狙擊兵嶺’,隨時都可能沒命!”

果然,韓2師接防僅僅幾天就吃盡了苦頭。於是,他們按自己的民族習慣將對麵的山頭稱為“狙擊棱線”。

後來據統計,135團九個月冷槍殲敵三千五百五十八人。他們打出的“狙擊兵嶺”和“狙擊棱線”是朝鮮戰爭中最響亮的幾個地名之一。這兩個地名均被沿用到美國和韓國的官方軍史之中。這也是世界戰爭史上唯一一個因為狙擊活動而被冠名的戰例。

同期15軍全軍殲敵一萬九千九百二十一人,其中百分之四十以上是冷槍造成的,而15軍全軍僅僅傷亡三十五人,敵我傷亡比例為五百六十九比一!

看著戰果統計和傷亡報表,軍長秦基偉笑得合不攏嘴……

中國軍隊給狙擊活動起了一個極富中國特色的名字 ——

“冷槍冷炮殺敵運動。”

在朝鮮戰爭之前,各國軍隊都隻將少數狙擊兵進行的這種獵殺行動作為一種補充戰術,像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這樣,將其作為一種群眾性的、帶有某種戰略色彩的大規模狙殺運動,是世界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這種爭取戰略主動權的狙殺行動一直持續到整個戰爭結束。

橫貫整個朝鮮半島、綿延二百多公裏的戰線上,活躍著成千上萬個誌願軍狙擊手。他們潛伏在任何可以藏身的隱秘之地,像無數隻可怕的獵豹一樣耐心地等待著每一個可能出現的機會,隨時準備獵殺任何暴露目標的對手,令敵人風聲鶴唳,聞風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