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飛龍在天-第十一節鮮血澆灌的大國尊嚴01
第十一節 鮮血澆灌的大國尊嚴
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像一個肥皂泡一樣破滅了,美國被迫在一場它不能打勝的戰爭中低下了高傲的頭顱……
一個前國民黨軍將領由衷而又意味深長地說:“我是在那個時候才真正被共產黨俘虜的。”
毛澤東:“中國人民有這麼一條,和平是讚成的,戰爭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幹。”
相差四十多個百分點,無論什麼樣的產權和所有製,舊中國都無法與外國競爭……
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第一場大規模的現代化局部戰爭。戰爭的一方是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個國家以及南朝鮮軍隊組成的所謂“聯合國軍”,另一方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這場戰爭中, 美國先後投入了近兩百萬軍隊,投入了它的三分之一的陸軍、五分之一的空軍和二分之一的海軍,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掌握著戰場的製空權和製海權,地麵部隊全部機械化。而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武器裝備相當落後,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兵作戰。在小小的朝鮮半島上,交戰雙方投入的兵力最多時竟高達三百多萬,兵力密度遠遠超過了二戰的水平,敵空軍轟炸密度和許多戰役、戰鬥的炮火密度也都超過了二戰的水平。
然而,中國人民誌願軍將士在完全沒有空中掩護,武器裝備與後勤運輸均處於絕對劣勢的極困難條件下,不畏強敵,英勇無匹,揚長避短,機動靈活,曆經兩年零九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迫使敵人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了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以鐵的脊梁維護了國家安全和遠東及世界的和平,用鮮血澆灌了大國尊嚴。
1961年5月,為了防止吳庭豔政權垮台,美國出動特種作戰部隊進入南越,開始介入越南內戰。
通過曲折的渠道,中國政府向美國政府提出了嚴正警告 ——美軍地麵部隊不能越過北緯十七度線,威脅中國邊境,否則,中國要管!
美國大佬掂出了這個警告的份量,它已不可能再把這個警告當作耳旁風了 ——因為在東北亞那個小小的朝鮮半島上,它花費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明白了這一點。
這一次,美國人牢牢地吸取了教訓,盡管美國總統約翰遜的軍事顧問曾力勸他向北越出兵,但約翰遜表示他“相信共產黨中國說的話”,一直到戰爭結束為止,美軍地麵部隊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以避免引發中國出兵。
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著名軍事曆史專家齊德學先生高度評價抗美援朝戰爭,他這樣寫道:
美國蘭德公司的一位學者說:60年代,“美國選擇對越南進行軍事幹涉時,限製美國參加越南戰爭範圍的主要遏製因素之一,是美國對朝鮮戰爭的記憶猶新。用約翰遜政府國務院主要官員的話來說,‘我們考慮過中國幹涉的可能性。我們肯定是非常深刻地牢記鴨綠江的教訓。’美國決策人心目中把美國參加朝鮮戰爭蒙受的巨大損失和風險已銘刻心中。”60年代末理查德﹒尼克鬆當選美國第38屆總統後,主動要求同中國打交道,1971年中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鬆訪華,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關係等,都有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這個因素在發生作用。
十四年後,美國人在越南頂不住了。
當美國人終於知難而退,撤出印度支那時,已經死傷三十六萬人。其中死亡五點六萬餘人,傷殘三十多萬人。損失飛機和直升機八千六百一十二架,直接軍費開支達一千四百億美元,加上間接開支則高達三千五百億美元。戰爭期間,美國經濟出現大幅度滑坡,美元的霸主地位遭到沉重打擊,並出現了巨額財政赤字。並且越戰也徹底改變了美蘇兩霸爭奪世界的戰略格局 ——整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轉為戰略守勢,而蘇聯則由戰略守勢轉而處於戰略攻勢地位。
美國發動的侵越戰爭,不僅給越南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戰爭創傷,而且也給美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參加過越戰的美軍士兵更是深受其害。據1993年2月23日法國《費加羅》雜誌發表的文章透露,在三百一十萬越南戰爭參戰士兵中,將近三分之一的人患有程度不同的“創傷後緊張紊亂症”,至今有的人還生活在叢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