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飛龍在天-第十一節鮮血澆灌的大國尊嚴04(1 / 2)

第十一章 飛龍在天-第十一節鮮血澆灌的大國尊嚴04

祖國人民還組織了大量的支前隊伍參戰。據統計,在整個戰爭期間,僅東北地區農民參加過抗美援朝運輸隊、擔架隊、民工隊等戰地勤務工作的就有六十多萬人,其中隨軍入朝就達二十一萬多人。他們英勇的從事各種戰場勤務工作,為保障我軍作戰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全國鐵路係統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員工都報名參加抗美援朝,僅在上海鐵路管理局範圍內,除了四千三百餘名鐵路員工參加了朝鮮的戰地工作外,還有近三萬人隨時準備奔赴朝鮮。他們與誌願軍、朝鮮人民軍一道,在和敵人飛機轟炸、炮擊、敵特騷擾破壞的激烈鬥爭中,機智巧妙、英勇無畏地用鮮血和智慧,造就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保障了前線的一切物資供應,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中華全國抗美援朝總會和紅十字會共組織了六千多名醫務人員奔赴朝鮮戰場服務,天津市要求到前線服務的醫務人員達百分之九十以上。有些老醫生、老專家未被批準上前線,他們就紛紛要求到搶救誌願軍傷病員的醫院工作,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發出了《關於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為了方便各界人民認捐,抗美援朝總會對各種武器的折價作了具體規定:

一架戰鬥機折合人民幣十五萬元;

一輛坦克折合人民幣二十萬元;

一門大炮折合人民幣九萬元。

這個運動立刻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

甘肅玉門油礦的職工們在八天內用增產所得捐獻了“石油工人號”戰鬥機一架;

北京石景山鋼鐵廠的職工們捐獻了“石景山鋼鐵廠號”戰鬥機一架;

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也賣掉了自己在香港的房產,所得款項全部捐獻給了抗美援朝運動;

四川簡陽縣的棉農們發起了“一斤棉捐獻運動”,兩個月內就完成了兩架“棉農號”戰鬥機的款項;

有的人將兩年中積累的工資二百萬元(舊幣)全部獻出;

新疆烏魯木齊的一百零三歲高齡的維吾爾族老人烏古尼沙汗,堅持用拾麥穗、紡線換來的錢作了捐獻,被譽為“誌願軍的老媽媽”;

重慶市六十三歲的勞動婦女彭淑貞,臨終前將其一生洗衣所得的積蓄三個金戒指、五枚銀元和一間房屋,全部捐獻了出來;

湖南湘潭縣豬鬃公司的工人陳楚生,四十六歲還沒有結婚,可是他卻獻出了自己為準備結婚而積蓄的五十萬元,還長期捐獻工資的百分之四十;

李莊(時任《人民日報》記者):

“當時抗美援朝運動成為推動國內奮進,互相鼓勵、互相支持、互相啟發的這麼一種力量。你做的事情對不起誌願軍,對抗美援朝沒有利,好像你就不是人。”

湖南省湘潭縣一位七十六歲的勤雜工譚楚雲,每月隻有八元的收入,從抗美援朝總會發出捐獻號召之日起,他就做了一個竹筒,上麵鑽一個小孔,每天工餘挑三、五擔水,把賣水的錢裝進去,捐獻給抗美援朝之用。老人說:“我是毛主席的家鄉人,不能給毛主席丟臉!”

遼寧彰武縣一所小學的一千二百多名小學生,利用放學後和假期中的閑暇時間,打柴禾、揀糧食、打柳條子,積累了一千二百多元,全部捐獻給了抗美援朝運動;

河南藝人常香玉和她的愛人陳憲章,懷著報國的滿腔熱情,率領她的“香玉劇社”到處奔波,從1951年8月起的半年內,在河南、陝西、湖北、湖南、廣東、江西等六個省為三十多萬觀眾巡回義演了一百七十多場豫劇,她自己卻省吃儉用,用義演的全部收入和自己的積蓄捐獻了“香玉劇社號”戰鬥機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