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飛龍在天-第十一節鮮血澆灌的大國尊嚴05(1 / 2)

第十一章 飛龍在天-第十一節鮮血澆灌的大國尊嚴05

有一個台灣人寫的研究中國軍事的書,其中對中國軍隊多有指摘,一付不服氣的樣子,但其中有一段說中國共產黨政權曾經麵臨極度危險的局麵:當時中蘇關係緊張,北方邊境,蘇聯人陳兵百萬,虎視眈眈;東南沿海,美國人的第7艦隊進入了高度戒備狀態;盤踞台灣的蔣介石積極準備反攻大陸;西南方向,印度人也調兵遣將,蠢蠢欲動,要報當年的一箭之仇。而此時中國正陷入“文化大革命”的一片內亂之中,國民經濟已滑入崩潰的邊緣……但是,麵對如此“良機”,這位作者寫道:各方懾於韓戰中(注:即朝鮮戰爭)中國軍隊之軍威,竟無人敢先行發難。其酸溜溜的遺憾之意,無奈之情,躍然紙上。

……

在戰爭進行的同時,國內人民還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抗美援朝運動,清除農村封建勢力,到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時,全國除新疆、西藏和台灣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獲得土地的農民煥發了極大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在戰爭期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全國範圍內的土改基本完成的1952年與戰爭之初的1950年相比,糧食產量增長了20%,棉花產量增長了將近一倍,食用油增長了40%。新中國不僅初步解決了自身的糧食供應問題,而且在戰時還能大量出口糧食,換回了急需的工業品和橡膠等戰略物資。

朝鮮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的威望,引發了人民巨大的愛國熱情,也從而帶來了巨大的生產動力,避免了在漫長的中朝邊境長期設防而可能付出的更大代價。雖然戰爭耗費了六十二億元人民幣的戰費,但並未對國民經濟的恢複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相反,它反而加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複。

毛澤東下決心出兵參戰,也使斯大林徹底打消了中國共產黨會變成“東方鐵托”的懷疑,而且由於戰爭的勝利,蘇聯也改變了過去援華不甚積極的態度,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向中國援建了一百五十六個大型工業企業,從而為新中國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

這些都是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來的,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同為社會主義陣營,朝鮮怎麼沒有一百五十六項?東歐國家怎麼沒有一百五十六項?蘇聯要在全球範圍內和美國對抗,正是從抗美援朝中看到了中國的實力,人家才尊重你,才覺得可以借助你的力量,當然,我們也借助了人家的力量……。

1958年,毛澤東對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蘇聯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信中國人的呢?從打朝鮮戰爭開始的。從那個時候起,兩國開始合攏了,才有了一百六十五項(援華項目)。”

毛澤東認為參戰“利益極大”,不僅在國家安全方麵,而且在經濟方麵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對於朝鮮戰爭的偉大勝利,在1953年9月12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主席這樣總結道:

“在朝鮮戰爭中,敵人傷亡了一百零九萬人。當然,我們也付出了代價。但是,我們的傷亡比原來預料的要少得多,有了坑道以後,傷亡就更少了。我們越打越強。”

“這一次,我們摸了一下美國軍隊的底。對美國軍隊,如果我們不接觸它,就會怕它。我們跟它打了三十三個月,把它的底摸透了。美帝國主義並不可怕,就是那麼一回事。”

最後,毛澤東鄭重警告:

“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中國人民有這麼一條,和平是讚成的,戰爭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幹。”

這是新中國對於一切敢於挑釁的侵略者發出的最強音!!!

朝鮮戰爭後,新中國開始了它的經濟建設曆程,雖然其中也經曆了不少挫折,但當時的經濟積累為中國後來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9年中國工農業產值的比重是1:9,工業僅僅占百分之十,有的學者解釋為舊中國官商結合的腐敗所致,實際上根本原因則是沒有強大的國防。1840年至1945年的一百零五年中,中國沒有打過勝仗,帝國主義列強把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關鍵的經濟條款是百分之五的低關稅,而美國呢卻長期實行百分之四十六的高關稅,相差四十多個百分點,無論什麼樣的產權和所有製,舊中國都無法與外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