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出賣(2 / 3)

那個昔日盛氣淩人的海上強國,眼下已不複往日風範,該是趁機打劫的時候了!

於是乎,先行謀求德國人的同意,眼前就成了重中之重。至於中國人出讓朝鮮的用心,斯大林也覺得很好分析:不錯,他們是把駐朝鮮的日軍給打到了海岸邊,可畢竟中國人缺少強大的海軍是明明擺著的事實。而在日軍隨時可以從朝鮮那數百公裏漫長的海岸線上的任意一點,發起登陸攻勢的情況下,也就造成了中國大逆軍能攻不能守的尷尬局麵。於是中國人送來的這份大禮就躍然紙上——

他們既要想切斷日軍的北方海運線,又偏偏守朝鮮是注定守之不易、徒耗軍力的愚蠢事,估計還因戰線太長,那僅有的軍隊主力也勢必深陷於朝鮮泥潭中,再要想機動作戰已是不可能了。

如此一來,謀求與蘇聯合作也就成了中國大逆軍的可行方案之一……大逆軍對蘇聯開出了條件,在轉讓朝鮮土地的情況下,蘇聯應支付大逆軍戰爭消耗汽油二萬桶、T-54/55坦克(蘇製第一代坦克)300輛、嘎斯汽車3000輛,其他林林總總都還提出了不少要求。

對此,憑著有在西伯利亞的豐富原田,以及1937年的年產量超過6萬輛的高而基汽車製造廠,若是要全力開工,可以每4分鍾就出一輛汽車。用這些東西交換一個朝鮮,斯大林認為很值得。畢竟是事實上把一個國家納入版圖。

倒是在坦克方麵,斯大林還曾猶疑過,雖然擁有14個坦克車體製造廠、23個發動機廠,付出區區三百輛坦克,也不是什麼大事,隻是這樣一來,勢必更導至中國人的武力越加不容小覷……

不過在計較了一番得失考量後,斯大林決定,和德國人談談……

斯大林的算盤打不可謂不精,不過他畢竟不是穿越者,不明白秦麗等一幹人為什麼會如此輕易地就把一份才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換了些軍用物資,這樣敗家子的行為,也讓斯大林對大逆軍有些瞧不上眼——

一群急功近利的軍閥罷了!

然而秦麗等人真有這麼短視麼?事實並不見得,掌握了後世大方向的她們,卻是知道之後的世界格局走向的,德國人必然會發動對蘇聯的入侵戰役……到那時,對於大逆軍來說,可不僅僅是一個朝鮮問題了……她們,還想趁著這個蘇聯軍隊全線吃緊的情況下,至中蘇邊境線大舉用兵收複國土——

你和德國人打你的,我軍關不著,隻不過,我國有要收回疆土的軍事行動,不還?行,那就是戰爭!

不是和德國夾擊你,僅隻是我國要收回失地……

當然,作為東亞霸主的斯大林並沒有能夠想象到隻有區區二三十萬軍隊的大逆軍敢於把下一個戰爭目標放在了幅員遼闊、軍事強大的蘇聯身上,因為兩者的實力根本不成對比。他時下隻看出了一點,貧弱、短視的中國人既然與他簽定了出讓朝鮮的協議,那麼,朝鮮的今後,就再也跟中國人無關了。

此時的斯大林凝視著德國大使,在想,該給朝鮮這塊土地另行取一個什麼符合俄羅斯民族習性的名字才好呢?

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在斯大林的凝視下,也正在飛快的轉動著腦筋——目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才密秘達成了兩天,蘇聯人就有了新的要求,這,這不是成心要為難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