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節 叢林噩夢(2 / 2)

煙瘴依舊是幽靈一般浮蕩在綿延起伏的山穀之間,依稀在茂密蔥鬱的雨林內。四下裏一片死寂,甚至就連叫罵著的‘自由越南’的武裝分子都閉上了嘴,大家都似乎在等待這什麼。

漸漸的,漸漸的,一陣若有似無的低沉嗡鳴聲漸漸傳來。“那是什麼?”就連阮厚昌都搞不明白,“飛機嗎?”不是,噴氣式戰機出現在天空時,聽到的應該是那渦噴發動機拉出的尖嘯,“直升機嗎?”也不是,如果是直升機,除非快到你的頭頂時候,你才能聽到那槳葉攪動空氣的-呼呼-聲,那這是?這是什麼聲音,隨著嗡嗡低鳴聲越來越近,人們更加詫異起來。

“那聽起來,更像是螺旋槳飛機的聲音!”一個東歐雇傭兵抬頭看著被樹葉遮蔽起來的天空。

螺旋槳飛機,開什麼玩笑,就是寮國這樣的窮國家,也早不用這種玩意兒了,再破爛的國家,空軍也起碼有架‘米格-21魚窩’、‘F-5虎’式這樣的噴氣戰機。

“飛機!”幾個依稀滑落下來的身影讓本就有些亂糟糟的隊伍顯得更亂了,四架螺旋槳飛機一架接著一架壓著45度坡度作傾斜俯衝而下,第一架螺旋槳飛機幾乎是擦著樹梢高度將四枚黃磷發煙彈扔了下來,哧哧騰起的白煙嫋嫋升騰而起。

“注意,空襲”幾乎就在那架領隊飛機掠過頭頂的霎那間,一個東歐雇傭兵看清了那架淺灰色塗裝、投下炸彈的飛機機翼上赫然標塗著的中國空軍暗色低可視度軍徽,甚至就連尾翼上的本部隊標示以及空軍數字編號都可以依稀看見,飛得太低了。

亂成一堆的‘自由越南’武裝分子還沒有回過神來,其他三架螺旋槳飛機已然跟進進入攻擊狀態,航空火箭彈巢中的死亡之雨鋪天蓋地而下,沿著騰起著煙幕的雨林上空炸起一陣濃煙烈火。齊刷刷而來的死亡陰影不可避免的籠罩在這些‘民主鬥士’的頭頂上。

20世紀80年代初期,麵對著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在東西歐鐵幕的對峙邊緣布呈的百萬大軍,西方軍事屆曾經展開過一場大辯論。歐洲前沿的華約集群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都明顯比北約占了上風,甚至T-64那樣的主戰坦克還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內,技術全滅領先西方。

一旦戰爭爆發,怎樣來遏製這股鋼鐵洪流西進,成了北約不得不去麵對的問題。‘A-10雷電’攻擊機、‘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這些重裝火力的確很有優秀,可以獵殺東歐的作戰力量,可是造價高、裝備數量有限,這些問題也使得這些裝備的整體作戰效能受到了質疑。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人提出了發展一張可以前線簡易機場起降、最大飛行速度比噴氣式攻擊機慢、但比武裝直升機快、功能介於二者之間的、主要實施“‘戰場控製’與‘戰場支援’的低空、低速、多用途固定翼作戰飛機。也就是所謂的‘戰場飛機’概念。

這四架螺旋槳飛機是隸屬於中國空軍第101戰場航空管理中隊-第1飛行中隊的,所謂的戰場航空管理中隊是中國空軍在衛國戰爭之後的大整軍中,提出的概念。

這種概念其實在19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就已經被美國人應用過,當時稱FAC( Forward Air Controller )前進航空控製官,是乘坐‘OV-10野馬式’反遊擊戰(COIN)多座雙發多用途戰術偵察攻擊機來為地麵部隊或者空軍機群指引打擊目標的航空作戰調度。隻不過美國人後來轉而發展‘聯合目標攻擊控製員JTAC’。

事實上,戰場航空管理中隊同樣是一種類似於JTAC的概念,隻是發展的方向和美國人走了差異化,陸軍有陸軍的地麵引導,而且空軍一向有在陸軍作戰部隊派遣聯絡官的傳統,而戰場航空管理中隊則是完全隸屬於空軍的,他們更多的時候是擔負為空軍機群提供打擊坐標引導,以及修正空襲區域等常規性的作戰任務。

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有類似於‘陸軍土、海軍洋、空軍狂’這樣的口號,說的就是三軍軍種的差別,海軍、空軍都習慣於自搞自的一套,不但是在美國,就連一向和諧團結的中國也無法避俗,空軍認為著‘老子天下我第一’大不了學著美帝國主義,炸光了敵人,而陸軍則認為著‘說到底,陸軍還是最終作戰手段’有能耐你空軍下來占領,海軍則是各搞一套,兩邊不搭理,陸戰隊、海軍航空兵都有。這樣的思想下,空軍戰場航空管理中隊的出現也就不難理解了。而之所以選擇使用‘戰場飛機’則是由於螺旋槳飛機的轉彎半徑要比噴氣式攻擊機小,而瞬時盤旋角速度則比噴氣式攻擊機大,因此不但能靈活地規避敵方殲擊機的攔截,而且更利於修正自己的打擊目標精確度。

更遠的遠方,一架中國空軍的‘DY-10鷹之眼’地麵監視與控製預警機正隱沒在高空的雲端。

注1:寮國,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也稱老撾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我國人習慣稱其為‘老撾’,但包括新馬泰等世界多數國家都稱其為‘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