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欽默默的注視著委員長的背影,恰到好處的保持著沉默。
他沒有在身旁的皮製椅子上坐下來,而是恭敬的站立著,並保持著一名革命軍人的儀表風姿。
他對蔣中正的敬畏是發自內心的。
看著蔣介石孤獨的背影,何應欽能感覺得到此時此刻他的憂慮、焦急、憤怒和無奈。
國危、國亡、族滅、族興,此時都係於眼前這個擁有超人般鋼鐵意誌力的人身上。
身為軍委會總參謀長和軍政部長,身兼戰爭時期戎機要職的何應欽明白一個道理,在中國,逢此曆史巨變的時刻,中華民族多是在一個領袖的感召和領導下,迅速積聚起全民族的戰爭能量,齊心齊步,同仇敵愾,才能調動起全國的戰爭資源,打贏一場反抗異族異國侵略的反擊侵略戰,此時目下,中國擁有絕高統帥力和威望的人,隻有眼前這位背影消瘦但意誌力堅定,政治智慧高超但剛柔恩威手段老練的軍人政治家蔣中正。
深諳曆史的何應欽知道,中國人對於領袖人物的依賴是任何民族不能比的,越是危急時刻,對領袖人物的依賴越強烈。
能夠讓全黨同誌、全國同胞、全軍將士在極短的時間內服膺一個人的領導,站在一麵旗幟下,胡越同舟,抗擊倭寇,在現下的中國,除了蔣中正委員長,別人根本不敢做第二人想。這也許就是領袖的魅力吧。隻要緊緊追隨蔣委員長,支持他領導下的中央政府,就一定能挨過抗戰的艱險時期,就一定能迎來勝利的希望曙光。自己所要做的,就是以他為榜樣,處處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做好自己職司之責。
作為股肱領袖、羽翼中樞的上百萬國軍的大總管,此時的何應欽也盡顯疲頓之色。作為國家總動員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他近些時日還主持統籌了糧食統製、資源統製、交通統製、民眾組織與訓練、金融財政的籌劃等各項工作。
戰爭前期,國家混亂,諸多事項,紛至杳來,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何應欽投入了極大地耐心和責任心,成功的溝通了軍政部與資源委員會、財政部、交通部、鐵道部、經濟委員會等方方麵麵的聯係,保障了軍需。
然而戰事一開,瑣事不斷,彈藥糧糈、兵員編製,壯丁訓練,單就兵員招募和訓練這一項工作,就算不吃不睡都跟不上各戰區伸手要人的速度。兵啊兵,現在全國戰場到處都缺兵員,上海、南京兩地失利的戰役後,國防精銳損失過半,很多部隊建製被打散、被打殘了,也有很多撤退時跑散了、跑殘了,戰爭戰爭,沒兵拿什麼打?要不是之前軍政部製定出比較完善的國防預案,此時必是一團亂麻,幾無下手之處。
何應欽親手製定《統一兵員征募及補充方案》,並迅速在豫、皖、贛、閩、粵、湘、鄂、川等省設立了軍管區司令部,積極招募補充新兵員。現在能調動的各省保安部隊,差不多都抽調出來,打散後補充進受損嚴重的國防各軍中日夜整訓。對日作戰,武器裝備、部隊訓練比不上日軍,若人數上還不能保持優勢的話,那這仗就沒法打了。
戰爭前期,日本軍隊之所以驕狂暴虐,囂張狼態,就在於它的武器裝備精良,部隊訓練有素,這一點何應欽心裏非常清楚。“七七事變”之前的情報統計,日本的總兵力為:
兵員:448.1萬人
現役兵:38萬人
後備役兵:73.8萬人
預備役兵:87.95萬人
第一補充兵:157.9萬人
第二補充兵:90.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