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齊齊哈爾)是黑龍江首府,位於東北大小興安嶺南麓,鬆嫩平原北端,嫩江水域東畔,是東北及黑龍江省的戰略重鎮之一。
嫩江是日軍進攻齊齊哈爾的一道天然屏障,位於嫩江泰來段的鐵路橋長853.2米,高30.6米,距齊齊哈爾市80公裏,它既是齊齊哈爾的南大門,也是從洮南北進克服水障的唯一通道。
918事變後,日軍同時向沈陽城內和長春,四平、公主嶺等地發動進攻,在不到一個星期就相繼占領遼寧、吉林兩省除遼西外的30餘座大中城市,控製了12條鐵路線,並隨即策劃向北滿進擊,打算先占領黑龍江首府齊齊哈爾,後奪取哈爾濱。(史實)
由於衛華的出現,日軍在918事變中,損失慘重,進攻齊齊哈爾的計劃一拖再拖,到了1932年2月4日,日軍第二師團才恢複一點元氣,但寒冷的嚴冬並不適合作戰,偽軍張海鵬部少將旅長徐量隆所率3000餘人,其實不過是來製造事端,為日軍大規模的侵犯黑龍江製造輿論。
讀者們可能覺得奇怪了,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殺人放火,難道玩一點伎倆,就可以將非正義的事,變成正義的事情不成?
這裏牽涉到一個鐵路路權問題,若要追究,可以上溯到滿清王朝。腐朽的滿清,在所簽定的一千多件喪權辱國的條約當中,有不少是關於鐵路路權的。條約中規定,列強所在中國境內投資修築的鐵路,兩旁二十公裏為鐵路管轄區。成為類似於上海租界的國中之國。列強有權在管轄區內,駐屯軍隊,以保衛鐵路的安全,而中國軍隊是不充許進駐的。鐵路本身就是國家的交通命脈,再加上鐵路沿途的兩側二十公裏之內礦權也屬於列強。這就使得中國的經濟命脈全完的控製在列強手中。
在東北角逐的列強主要有日俄德三國。俄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敗北,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戰敗國,他在中國的利益被戰勝國日本所繼承。這使得東北這片一百三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日本一家獨大。
辛亥革命後,滿清被推翻,而實力弱小的孫中山不敢向列強收回路權,否認清滿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為了取得列強們的支持,孫中山向列強們保證其在華利益不受影響,還企圖與日本簽訂比袁世凱的“二十一條”,更加喪權辱國的條約(關於這段曆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李敖有話說》。)但日本人精明的很,他們知道孫中山的南方政府實力不如北洋軍閥,更影響不了東北,不理睬孫中山,寧可與袁世凱簽訂相對利益較小的“二十一條”。袁世凱通過《二十一條》,換取了日本的支持,他得以竊取革命果實,同時圓了皇帝美夢。
“二十一條”的簽訂,讓日本在國際上說話的聲音更加的響亮。任何中國人的愛國行為,日本都能在法律上找到理由,要求中國政府給予鎮壓。在918事變的前奏“萬福山事件”“中村事件”中,張學良為什麼忍氣吞聲,除了想保存實力的軍閥思維之外,這些橫在他眼前的條約,也是一把讓他提不起任何底氣的“撒手鐧”。
他如果奮起反抗,不但得不到國民政府的支援,同時也將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孤軍奮戰,實力又不如人,哪有可能打勝仗?既然必敗,還不如一槍不發的離開,這樣還可以少一些傷亡。(這一段為作者的推理,請讀者明辨。正為因為少帥的逃得幹脆,日本也就大發“慈悲”沒有搞大屠殺。而衛華在沈陽一抗戰,報複心極心的日軍屠了鐵西區。)
讀者們可能會問,這些不平等的條約咱們不承認不就行了。
不行啊,你不承認國際社會承認啊。製定遊戲規則的列強們,他們是既鬥爭又團結,在維護遊戲規則的態度上是一致的。殖民地國家,想掙脫這些像套在脖子上的絞索一樣的條約的行為,必然遭到他們的聯和鎮壓。918事變後,國聯組織了一個李頓調察團。調察團拖拖拉拉查了數月,最終不了了之,這充分的說明了列強們的這一種站在強盜的立場上,看問題的“團結”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