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國民政府蔣總統府。
身著長袍馬褂,一身休閑裝打扮的蔣介石,看上去斯斯文文。讓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國民政府的海陸空三軍大元帥,兼國民黨主席,兼軍事委員會會員長。隻有當他,鋥亮的光頭下麵,一對眼珠,發出的似乎讓人膽寒的光芒,才讓人感覺領袖的權威無處不在。
在他的左手邊坐著的是他的大舅哥宋子文。現在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在蔣介石的身後,站著的是他的黃埔學生兼小老鄉,忠心耿耿又冷酷無情的“中華複興社”(即“藍衣社”軍統的前身)特務處處長。有中國的希萊姆之稱的戴笠。
1932年對於蔣介石來說,是一波三折。他頂住了全國人民要求抗戰的烈火,堅決的執行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連續發動了二次大圍剿。而紅軍則幹淨利落的粉碎了蔣介石的圍剿。特別是剛剛結束的第四次大圍剿。蔣介石自任“剿總”司令,調集了三十多個師三十餘萬人的兵力。兵分三路,大舉進攻,最終以丟掉三個師,被俘虜上萬人,而暗淡收場。
與日寇這個外患不同,蔣介石認為,日本人所要的不過是一塊地盤,丟掉了東三省,丟丟的也是奉係軍閥的地盤,與國民政府無關。如果讓共產黨發展壯大,那才是心腹之患,如果不能清剿幹淨,蔣某人丟的將是天下,甚至還有生命。於是,打算立即發動第五次大圍剿。這一次,蔣介石豁出了老本,打算調集100萬兵力。
然而,當蔣介石緊鑼密鼓的進行準備的時候,財政上卻發生了危機。長年累月的戰爭,導政國民政府一直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向德意美等國借貸,也越來越困難。然而蔣介石的剿共的決心是不會變的。他勒令財政部拿出錢來。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經濟係的宋子文,到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地步。他麵對蔣介石越來越大的軍費要求,剛開始還隻是軟言相勸,要他蔣某人,與民生息,興辦實業,等國家財政好轉之後,再作他圖。但在蔣介石的一再逼迫之下,宋子文的暗反,變成了明抗了。他說,我宋某人,才疏學淺,請蔣委員長另尋高人。然後,將辭職信遞了上去。
收到辭職信,蔣介石火冒三丈,大罵娘西匹。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無軍費怎麼行?蔣介石不得不匆匆從前線趕回南京,他要當麵問問,宋子文是什麼意思?
蔣介石是乘坐海軍的戰艦,順江而下的。在大江之上“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景色壯麗,讓人心胸開闊。蔣委員長憤怒的情緒得以平靜。他不得不思考,宋子文在黨國的偉業最關健的時候,將了他蔣某人一軍。如果蔣某人也將回去,準了他的辭呈,那該如何?
在黨國內部,除了宋子文,還有誰能當好這個財政部長?思來慮去,唯有孔祥熙。然而,儒商孔祥熙正在歐洲訪問德意,幫著自己拉外援去了。短期內無法回國。據來信說,其在歐洲的行動,舉步維艱。那個義勇軍的“衛華”司令,卻是如魚得水。
蔣介石第一次感到了,義勇軍對於他的壓力有多大。
義勇軍抗日,從918以來,連續組織起了數次大規模的戰役。每一次下來,都是捷報頻傳,讓國人驚喜不已。四萬萬國人,連同海外數千萬炎黃子孫,像烈火一樣的被點燃了。紛至遝來的捐款,抗戰物資像潮水一樣的湧來。……最終,落入了蔣某人的腰包。
蔣介石對於突然崛起的義勇軍,剛開始是歡迎的,因為,他樂於看到在東北的大地上,出現這麼一支民間武裝,憑著一膛熱血,抵擋日寇的鐵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少帥在東北的影響力。為將來,實現中國的軍政統一打下基礎。但隨著義勇軍名聲越來越大,消滅日軍數量的越來越多,民眾對義勇軍的支持越來越強,以至於,有人置疑蔣介石,那些抗戰物資,到哪裏去的了時候,蔣某人發覺,那個深受蘇聯喜愛,又受西方列強熱捧的義勇軍,很有可能,取代把兄弟張學良,成為新的東北之王。
義勇軍的崛起,像迷一樣,越來越深的困撓著蔣介石。他既不知道,那個叫衛華的是什麼人,更不知道,義勇軍何以深受,勢不兩立的社會主義蘇聯,與西方列強的兩大陣營的喜歡。
有什麼人,可以做到,左右逢源?